还有,“废藩置县”显然触及了藩阀的利益,但明治政府采用了一些策略,给这些幕藩授予地位很高的“华族”称号,让他们享受特权。他们虽不情愿,但是接受了。这有点像袁世凯要满清皇室退位,但给了他们不错的待遇。 明治政府还发出“废刀令”,要把武士从特权阶层降为平民,从此再没有俸禄。这造成大批武士不满,他们找到西乡隆盛,他原本是支持明治维新改革的元勋,但因为这件事站到武士阶级的立场上去了。在他的运作下发生了西南战争。这就体现了改革中比较明显的阵痛,发生了武力战争。政府军最后镇压了西乡隆盛,他自杀了。 再有一个例子是宗教改革。我称之为“日本的文化大革命”。日本当时有佛道、神道,都在一个大院里。明治维新改革提出要“神佛分离”,把佛家赶出大院,树立神道的权威,把神和天皇融合在一起,天皇就是神。国家把佛家的寺庙都拆了,采取“废佛毁释”的极端做法,强行改变日本人的信仰。 我觉得明治政府在维新国家的过程中,也使用过一些镇压手段。当时只要各方势力俯首称臣就好商量,如果不接受的话下一步中央政府会采取行动,属于恩威并施的政治模式。 澎湃新闻:明治维新是全面学习西方的一次改革,为什么在推行教育时讲“忠”? 位于上野公园的西乡隆盛铜像 宗泽亚:日本的教育从江户时代开始就非常发达,清日战争以后获得的赔款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日本的教育。1870年代就开始有来自西方的算术、地理、几何、绘画、音乐教育模式被引入日本。但这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要有“根干”,天皇就是象征。“忠孝礼义”的教育在日本国家的成长、国民意识的塑造中起了很大作用,使得日本国民非常忠于天皇,只要是天皇说的事儿,老百姓都赞成。 所以天皇在日本社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被“教育”出来的。过去他只是待在京都的密室里,老百姓都不太知道,幕府将军才是掌权的人。现在天皇走向前台,法律上也规定他是国家的象征。 澎湃新闻: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国家意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后来日本的对外战争有何联系? 宗泽亚:通过明治维新,日本人首次拥有了近代的“国家”这一概念,谁都成了“国民”,尽管也许还有些不习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日本的社会上有一种“乐天主义”,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昂扬。 后来的三场战争是清日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北清战争(义和团)。如果说清日战争奠定了日本老百姓对明治维新改革的信心,日俄战争奠定了大和民族的信心,北清战争就是让日本这个国家与西方国家有了可以比肩的地位。这种自豪感,就是他们觉得我这个国家已经不是一个小国了,甚至不只是正在崛起的国家,而是能够和列强并肩说话的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靠着自身的实力,废除了所有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 澎湃新闻:您曾多次提过这种“乐天主义”,就是人们相信奋斗的价值,没有显赫的出身也能过上好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氛围?这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对日本的国家发展有何影响? 宗泽亚:日本有一部很有名的历史剧《坂上之云》,介绍了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社会上,无论何种阶级,无论家庭出身,只要取得一定的资质,只要你有必要的记忆力和毅力,就能成为博士,成为官吏,甚至成为军人,成为教师。这个时代的活力,便是来自于这种乐天主义。”“就这种国家的这么一群人当时竟然要向欧洲发达国家看齐,想拥有海军,陆军也是一样,财政上不可能支撑得住。但就是这样,无论如何,将一个近代国家先搭建起来,这本身,就是当时发动维新的最大目的。亦是维新之后新国民的,那份如同少年般的期盼。”这种乐天主义,它不是一种社会氛围,而是明治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社会公平性激发出了国民昂扬的精神状态。老百姓把自己和国家联结在一起,因为国家给老百姓国民的身份,国民便对国家负有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