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卷入这场政治风波里,如说无辜总难自圆。文人的杨修,在曹操当政时,鞍前马后的忙忙碌碌,自是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因此乐的屁颠屁颠。但曹操的政治生命总会有完结的一天,而对于跟着他的杨修来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为自己的明天找好下家成了杨修必须考虑的问题。可惜的是,杨修下错了赌注,把全部身家投注到曹植身上是他犯下的致命错误。 按理说,杨修不会不了解权力争夺的厉害,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但此时文人的弱智表现了出来,在局势不甚明朗的时候,对保住既得利益和对更大欲望的追求终于蒙蔽了他睿智的眼睛。我总觉得他的孤注一掷的冒险是为了获得更稳固的地位甚至想以此实现文人们最宏伟的人生理想,所以铤而走险忘了顾忌。文人的最高理想真的就能实现吗? 其实,文人的理想很难通过自身实现,必须依靠另外一些人。这些人具备权力该有的体征,如超凡的胆识、盛大的魄力、摄魄的淫威,令人齿冷的非君子行为,而这些“武”性的东西,文人又往往不屑一顾。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大成就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总是略输些文采稍逊些风骚。尽管如此,盛世还是到来了。如果没有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历史将很平淡无奇。文人治国的例子也有不少,南唐后主李煜,宋钦宗徽宗二帝,他们个人的文化气氛浓得不得了,结果呢?风雨飘摇零落无踪。 文人不会不了解历史,因为读过史书,大家一致认为“明君”是自己扬名立万的基石,所以卖身于他们绝不显得低贱。再加上统治者大多有附庸风雅的臭毛病,所以文人就容易投其所好,博得自己的一片天空。而帝王们却从来没有把文人当根葱,因为他们知道治国之道在自己手里掌握着,文人的那几个套路实在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所以,他们绝不会把自己变成文人。乾隆一生写过四万首诗,但他不说自己是文人,只承认自己会使用文人。毛说自己是一代风流人物,占了半个文人的份儿,结果呢,临到终年晚节不保。 这就是文人的悲哀。杨修应该深谙此理,但就是改不掉文人与生俱来的脾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他编排的几个故事,并不是在赞美杨修的大智慧,相反有一种卖弄的小聪明的味道。用雕虫小技取悦他人,本是市井之徒常用的伎俩,与治国平天下风马牛不相及。罗贯中本人也只是在口头上表明自己有经天纬地的才干,而其实也不过是绣花的枕头。就像李白,口口声声说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想着安邦定国,可就我们这些笨人稍稍揣度一下,若让浪漫的无边无际的李白去治理国家,国家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罗贯中这样写杨修,应该是有那种兔死狐悲的感受吧。 杨修本以为以自己找到了曹操这个知音,一个有才,一个爱才。没曾想,曹操也是半个文人,文人相轻是其次,曹操看重的你对我的家天下存在是否有利,如果你对我的长治构成了威胁,杀你是绝对没商量的,这就是杨修忽略人格的付出的代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