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努尔哈赤先是仿照此俗,编立牛录,1601年,努尔哈赤建立了牛录军事组织。每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每甲喇设甲喇额真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旗),每固山设固山额真(旗主)一人。每固山有一种颜色的旗帜。 最初有黄、红、蓝、白四旗。到1615年,由于人口的增多,又增设四个固山,在原来各色旗帜周围镶一道边,黄、白、蓝三色旗帜镶红边,红色旗帜镶白边,以志区别。初设的四种纯色旗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凡满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这样,八旗制度就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天聪元年(1627年)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继位,又将归附的蒙古人、汉人组织起来,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清朝入关实际上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为八旗。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他六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清代八旗分为亲军、骁骑、前锋、护军、步军五种,以上称为“额兵”。还有养育兵(即预备兵)。另外又从上列各营中选拔神机营。从前锋营中选拔健锐营。从骁骑营的汉军中选拔枪营、炮营、藤牌营。火器营从满洲蒙古学习火器的士兵中选拔。这些都属于特种兵。 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设都统,从一品,每旗一人;副都统,正二品,每旗二人;分掌满蒙汉二十四旗的事务。以下的职官有:参领、副参领、佐领、晓骑校等官。除此以外,驻防在各地的八旗还设有将军,从一品;诚守尉,正三品;协领,从三品;防守尉,正四品;等官,这些官一般只统辖驻防旗兵,不过问地方行政。 八旗制度初建时,旗兵战斗力很强,军纪严,赏罚明,但在建立全国政权后,八旗由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的社会组织,逐步变成单一的军事组织。特殊的物质待遇和精良的武器装备,不但没有保持原有的战斗力,反而使八旗官兵养成了坐享其成,骄奢淫逸的堕习。 甚至,康熙在平定“三藩”时不得不起用汉族的绿营兵作战。此后,八旗官兵日益腐败。清朝中叶以后许多八旗子弟越来越贫穷,甚至无力安家。鸦片战争后,清廷财力枯竭,粮饷不能按时发放,普通旗人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直到大清王朝的灭亡,八旗制度崩溃,八旗子弟也告别了“旗人”的身份,投身于中华民族共创未来的历史洪流之中。 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可以说,是八旗制度使满族迅速崛起并独占中原,又是八旗制度葬送了清廷。因为八旗制度与生俱来的痼疾,在清朝取得天下之后,它很快蜕化成社会坠痈,并日愈侵蚀社会肌体,最后将其彻底掏空击倒。 我们知道,清朝最后亡于新军在武昌的起义,而新军的出现,乃是因为太平天国时,八旗其制经久,弊端丛生,已不足镇压动乱,朝廷万般无奈,只得允许曾国藩等人自招乡勇,出现湘军淮军所致。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