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县保卫战自3月14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上午止,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与日寇血战四天四夜,计约108小时,共毙敌2000余人。16、17日两天来,滕县城关落下3万余发炮弹。第四十一军守城部队自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以下伤亡5000余人,在滕县以北界河、龙山一带作战的第四十五军,自一二七师师长陈离以下伤亡亦达四五千人。 根据《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引述122师战报记载:122师参加战斗军官265人(阵亡6人,伤10人),士兵3449人(阵亡105人伤156人),另有军官6人,士兵470人失踪(判断为战死)。从这里可以看出,122师伤亡也就是700多人,并没有遭到毁灭式的打击,而且全师参战部队也不到5000人。 而真正伤亡大的部队是川军在城外的另一个师124师,124师的伤亡报告如下:124师下辖370和372旅,370旅参战军官133人,准尉及士兵5219人(阵亡军官17人,准尉士兵640人,伤军官16人,准尉士兵331,生死不明准尉士兵37人),372旅参战人员军官99人,准尉士兵2117人(阵亡军官4人,士兵173人,伤军官10,准尉士兵282人,准尉士兵生死不明32人),这个川军师的伤亡1500人左右,但也没有达到全军覆没。 这么算来122师加上124师(其第372旅在城外西关火车站),按部队的战报共伤亡753+1500=2253人。 根据滕县城防指挥官、同是川军第122师第364旅第727团团长张宣武将军在事后回忆,在滕县保卫战前,第五战区为了支援滕县,曾经运了整整一节车皮的手榴弹给滕县川军,使得在滕县城墙上的川军平均每名士兵都有一箱手榴弹(50颗),这对于弹药物质本身就极为缺乏的中国军队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另外在战前川军122师部队还提出要求希望能给点鸦片,怕士兵关键的时候烟瘾上没力气打枪,第五战区想尽办法从当地的贩毒者那里又弄了不少给滕县川军,这从日军战后曾经提到过在滕县发现大量的大烟土就可以说明是事实。但是滕县城池仍然在一天多就失守。王铭章将军当时在是被滕县西门城楼上日军发现,日军用密集的机枪火力把他打死在城外壕沟内,王将军以为西门外的城关还在中国军队手中,所以向那个方向突围,最后牺牲于日军火力下。从这里看出,王铭章将军仍然是英雄,毕竟他率领部队死拼了,而且他也没有投降,而是英勇地牺牲在日军手下。英雄还是英雄,即使他是牺牲于转进途中。 滕县保卫战原本是要求122师在县城要坚守三天,但是仅仅一天多就失守,而且日军进攻整个滕县和周边地区的部队是矶谷第十师团的濑谷支队的步兵第10联队和濑谷支队所属的少部分特种兵,而且这个联队还缺少了一个半步兵大队,也就是说,日军进攻滕县的部队总共只有1个半大队加上少量特种兵的兵力,冲顶也就3000人左右。也就是说是日军3000人对川军2个师主力1万1千多人(跟据孙震的战报),另外还有汤恩伯军团一部,而且起码这3000多日军有2500人以上的日军被川军41军另一个师124师和随后赶到的汤恩伯军团一部在城外吸引了,直接进攻滕县县城的日军不过4、5百人,滕县守军川军122师在战前有大量的手榴弹,第五战区在战前支援川军的不少轻重机枪很多都在滕县城内,所以滕县川军弹药不算很缺,大烟也很充足。但是仅仅1天多就失守,而且早在滕县城池攻防战之前,王铭章将军就失去了对122师其他部队的控制,也就是说,122师在之前已经完全被日军打散,川军战斗力之差,可见一斑。 滕县保卫战,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滕县保卫战以巨大的牺牲阻滞了日寇精锐之师数万人的南下,为第五战区备战台儿庄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保卫徐州、巩固武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指出:“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达成战斗任务,写出了川军抗战史上最光荣之一页。”“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血战台儿庄》,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日本随军记者佳滕芳子当时也曾报道:“1938年3月初,我军攻占济南后……继续南进,在泰安、兖州等处均未遇到抵抗,但到滕县后,遇到四十一军之一二二师顽强抵抗三天,我军遭受很大损伤。”日军的报道也证明王铭章代军长及守城将士忠勇卫国,拼死抵抗,确实使得日军遭受重大挫折。 滕县保卫战之所以被如此宣传,主要还是在李宗仁将军的战后政治军事考虑报道,很多历史学者认为是应该与徐州会战开始不久,第五战区刚刚枪毙了战区副总司令将韩复榘有很大关系。一个因为保存实力,擅自放弃防区而被重处(韩复榘);一个不管实际如何总算是坚守滕县最后以身殉职(王铭章),一奖一罚以振奋士气,这也无可厚非,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士气鼓舞其他部队杀敌,这样做在当时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战地记者范长江本身就是四川人(四川内江人),他也仅仅是听了李宗仁将军的口述后,就写下了《悲壮的滕县之役》一文。因为根据同为川军将领的孙震所编写那本被历史研究者称为“水分大得都可以养鲸鱼”的书《22集团军作战详报》以及李宗仁将军在抗战结束后写的的那本抬高地方军而贬低中央军的回忆录都没把滕县保卫战说得这么夸张。 总体来说,滕县保卫战中,川军的表现有好有坏,守滕县的第122师战斗力非常脆弱,在外围就被日军轻易击溃,在守城的时候面对数百日军也仅仅只顶住了一天多就失败而突围,且伤亡并不大,完全是逃跑的多。而在城外的川军另一个师第124师则于日军打得昏天黑地,却没有多少资料说到。这原因应该就是毕竟第122 师是死了一个将军,影响比124师大得多而已。但是绝对不能埋没了另一个川军师第124师的努力表现(虽然这个师的战果也很小,但是却没有出现太多的逃兵)。 滕县失陷,日军守备甚严。孙震的集团军总部派人,委托当地帮会和红十字会等团体寻得将军遗体,偷运出城,进行装殓,辗转运往武汉进行公祭。由于王铭章将军牺牲之壮烈,为抗战以来所鲜见,对民族气节和前方士气都起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将军灵柩所经之处,军政机关及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等,自动前往祭奠迎送,极为哀痛。1938年5月9日,将军的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武汉万余人民群众,前往迎灵。中共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等都参加了迎灵和公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一幅:“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对王铭章将军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表示崇高的敬佩和对他以身殉国表示深切的哀悼。《新华日报》派代表参加公祭并致悼词,悼词最后称,王铭章将军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全中国人民牺牲的,他的勋名将永垂史册,他的精神将永远不死。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王铭章将军的抗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追赠为陆军上将,而且明令褒扬,举行国葬,拨款1.2万元治丧,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1984年9月,国家民政部正式追认王铭章将军为革命烈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