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恐怕是8年抗战期间,诟病蒋介石“屁股决定脑袋、选择性执法”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史公案。 既然是公案,就很难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笔者只能尽可能多地援引细节,尽可能多地靠近这个“为什么”,谈一点个人的浅见。 先介绍一下余程万和常德保卫战。 余程万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及中山大学政治系,1931年就任南京警卫部队少将教官,次年转入陆军大学研究院深造,学历之煊赫,在国军将军中非常少见——当然不能跟何世礼、孙立人、赖名汤、廖耀湘这些喝洋墨水的学霸比。 但是,作为黄埔一期的老大哥,老余实在混得不咋地。 这主要还是和他在毕业之后选择的道路有关,当年他选择的是党务工作——这不禁让笔者想起雷军的名言:任何一个单位,要想升得快,一定要干和核心竞争力紧密关联的工作。 因此,直到1940年,老余才混成74军57师师长。 在74军,他的黄埔资历比两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都要老,这就难免有点尴尬,但俞、王挺有眼力见儿,虽然明面上大家是上下级,但私下都称余老学长。 当然,虽然老余混得不咋地,业务上却不含糊,不仅骁勇善战,还是防御战的高手。 74军成名的上高会战,就是老余亲率第57师死守上高城,使罗卓英的三路大军,得以顺利围歼倭军第34师团大部。老余也因此荣获陆海空军第一号武功状。 再说常德会战。 首先,老余的城防工事修得挺瓷实,除城郊的野战工事与城墙的第二道防卫圈外,城内街巷角落均被充分利用,遍筑明碉暗堡,并打通民房,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再配上第74军传统上出类拔萃的火力配置,形成强大纵深——彼时第57师配署第74军炮兵团一个山炮营及战防炮营第1连、高炮团一个排,拥有远超一般国军师级单位的炮兵火力(当然不能跟倭军比)。 57师全师8000余人,城防兵力配置为:第169团守城北,第170团守城西,第171团守城东。城南则为沅江,形成背水而战态势。 老余是典型的广东人,话不多,战前动员只有8个字:“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这也是战区长官部给他的命令。 2009年,被中央统战部选定为2010年台湾影展的开幕影片《喋血孤城》在常德开机前,沈东导演组织亲历了战火的耄耋长者开座谈会,笔者亲耳听到一位老爹爹说,余师长是个好人,他多次与常德县府协商,将城内居民完全迁出,“他人蛮和气,话不蛮多,只说‘枪炮无眼,烦劳诸位父老乡亲了’”。 1943年11月22日,悲壮的常德保卫战打响。 倭军第11军主力意图以压倒性优势,3天内一举掠取常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