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天下 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守孝。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些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1853年,曾国藩积极响应清政府的号召,在其家乡湖南,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传销式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湘军。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湖南农民为主,薪俸为其他部队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4年,湘军陆水两军共计一万一千五百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但是曾国藩出师不利,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仗,曾国藩曾经绝望到跳水自尽,幸亏被部属救下。他在上书清廷汇报战况时,也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但后来,他重整旗鼓,严格军纪,制订周密的作战计划,曾国藩充分利用湘军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让他们抱成一团,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很快他们就收复了岳州、武昌,逼迫太平军退出湖南。 1858年,湘军攻占九江,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取得了与太平天国战争的全面胜利。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也使湘军威震天下。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 二、治国 曾国藩“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他的领导下,建造出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开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曾国藩还为清朝培育推荐和使用了大批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英。为了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省长以上的就有40多人。包含李鸿章、左宗棠等响当当的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