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日本通过强制册封琉球藩王而制造“保护属民”出兵侵略台湾的借口。琉球是清朝的属国,与日本虽然有实质上的经贸往来,但没有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日本欲借保护琉球名义出兵台湾师出无名。1872年6月底,大山纲良写信给琉球国中山王,要求琉球王派使团前往东京恭贺明治天皇即位。大山给琉球王的信是以“琉球国中山王”为抬头的外交书信文体,使得琉球方面没有察觉日本吞并琉球的用意,以为与以往琉球人上江户一样是一种外交上的礼节性拜访,随即派出由王子尚健率领的使节团,于1872年7月前往鹿儿岛准备赴东京事宜。但同年8月大山纲良却向明治政府报告了琉球人遇难事件,并要求明治政府向中国兴师问罪,立刻得到了明治政府的支持。对日本意图一无所知的琉球使团9月抵达东京后,在与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会见时,居然还向日方提出要求归还1609年被萨摩藩入侵琉球后所窃据的“大岛诸岛(即奄美群岛)”的要求。但是在此后会见日本明治天皇之前,外务省突然修改琉球王尚泰给明治天王的贺表,去除贺表中“琉球国中山王”、“王子”、“国”、“封守”、琉球固有官制“宜野湾亲方”等与清政府的册封及琉球国相关之字眼。9月14日明治天皇接见琉球代表时,外务卿副岛种臣突然宣读了事先准备好的明治天皇的诏书,称琉球为“萨摩藩附庸之藩”,强制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而其真正目的是为其后出兵台湾吞并琉球制造依据。9月28日,明治政府向琉球派驻外务省官员,并单方面剥夺琉球的外交权,将琉球由鹿儿岛管辖移至外务省管辖,关闭那霸的萨摩藩“在番奉行所”,将其改为外务省办事处,但这一切都是瞒着清政府秘密进行的。 另一方面,日本外务省官员则通过引出清朝官员将台湾生番视为“化外之民”的言论以作为出兵侵略台湾的依据。为了互换《日清修好条规》批准书,以副岛种臣、柳原前光为正副使的日本政府使节团于1873年3月到北京,双方于4月30日交换条约。但就在日清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0多天后的6月21日,柳原即在拜会北京的总理衙门时,蓄意提起两年前在台湾发生的琉球人被误杀事件,并提出有四名被害者是日本人(四名日本人难民非但未被害,还如上所述被当地居民所救送回日本)。清朝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表示:“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未之闻,夫二岛俱属我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但柳原随即追问:“贵国既然已知抚恤琉球民,为何未惩办台番?”毛昶永回答:“杀人者皆属生番,姑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日本之虾夷,美国之红番,皆不服王化,此亦万国之所时有。”柳原则进一步逼问:“生番杀人,贵国置之不理,我国有必要问罪岛人。”毛没有察觉柳原的意图,随口答道:“生番系我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贵国办理。”毛的这句不经意之言竟被明治政府作为侵略台湾的依据。 ![]() 明治政府还派出桦山资纪(后为第一任台湾总督)来华,网罗在华留学生水野遵(后为第一任台湾民政长官)、福岛九成(后为驻厦门总领事)等作为密探前往台湾秘密搜集情报,测绘地图。 1874年2月6日明治政府在内阁会议上通过决议,“台湾土蕃之部落,乃清国政府不逮之地……昨年副岛种臣使清之节,彼朝官吏之答判然,故将其视为无主之地,道理具备。因此,保护我藩属琉球人民之被杀,乃日本帝国政府之义务,而征蕃之公理,亦于兹获得主要之依据”。 出兵侵略台湾与吞并琉球国 日本明治政府就这样通过对清朝官员谈话的断章取义而推导出的“台湾无主论”和通过欺骗、强制手段册封琉球国王尚泰为“琉球藩王”而获得的“琉球我属论”结合在一起,强行推导出“征蕃之公理”,正式决定出兵侵略台湾。同年4月4日设置台湾蕃地事务局,任命萨摩藩人西乡从道为都督,并聘请美国前驻厦门总领事李仙得等帮助,还租借了英、美的船只,准备率领5000多名萨摩藩兵侵犯台湾。日本国内的媒体也大肆宣传“伐蕃之举”,东京大阪的富豪们也纷纷捐款资助。 在日本即将出兵台湾的消息如雪片般飞来之际,清朝官员们还对此半信半疑,李鸿章甚至还认为“刚刚平定内乱的日本无力发动海外远征,近年日本报纸之不实报道颇多,出兵台湾之新闻亦恐有误”。但明治政府侵略台湾的企图引起了其他西方国家的反对。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表示“日本此举,按照国际公法,实属无理行动”;俄国、西班牙等国相继向日本政府诘问。日本国内左院的宫岛一郎等人也递交了《出兵台湾生蕃不可之议》,认为“如夫琉球,近来虽辱藩王之恩典,尚非归还支那之册封,依然有两属之形。故将其人民视为同一,则万万不可。况于台湾,蒙受残暴之时,系藩王未封之前,为之举追问之兵,条理上亦难称不得已之义举”。新任美国驻日公使平翰以美国政府名义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并责难副岛种臣所称中国表示对“番地”无法查办之说为毫无证据,宣布美国侨民应严守中立。 由于日本国内左院等的反对,加上驻日外国使节的不满,明治政府下达了暂时中止出兵的命令,但是西乡从道仍然于5月2日率领萨摩藩兵士3000多人强行出兵台湾。日军在台湾南部登陆后开始向牡丹社、高士佛社的原住民发起进攻,牡丹社首领阿禄父子等16人遇难。但日军的进攻也遭到了原住民猛烈的抵抗。大部分侵台日军由于水土不服,罹患疟疾,病死者众多。由于前述原因,再加军费浩大支持不易而使日军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在得知日本侵台已经是事实后,李鸿章立即向日驻华公使质问,并要求美国阻止其公民参与日本的出兵台湾行动。清政府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带兵赴台整备军事,并进行了诸如架设台厦海底电缆、开山抚番等一系列积极治理台湾的措施。在中国军事占有明显优势、日方进退维谷的形势下,日方全权代表大久保利通到北京求和。 但是,鸦片战争后面对亚洲国际秩序的变化,清政府将欧美国家与俄国列为假想敌,却对正在崛起并挑战亚太传统国际秩序的日本未予以正视,陷入日本国内“日清联合”对抗西欧的“日清提携论”陷阱。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官员一厢情愿地把日本出兵台湾仅看作萨摩藩士族的鲁莽之举,认为明治政府允许出兵台湾是对付国内不满士族迫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措施。虽然台湾的情势有利于清政府,清日之间也曾进行了激烈的谈判与交锋,但为了给日本国内主张“日清提携论者”创造一个发挥外交主导权的契机,清政府于1874年10月30日在英国公使的调停下在与日本签订的《北京台事专条》中对日方做出让步,除以“抚恤”及付给修道建屋费用为名偿银50万两外,还在条约中写入了“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此次出兵“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能以为不是”等语,犯下了严重的外交错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则称为“台湾出兵”。 日本至今未获琉球合法主权 日本于1874年12月末自台湾撤兵后,清朝同治皇帝于1875年1月病逝,光绪皇帝继位。利用中国清政府皇位交替之际,明治政府开始明目张胆地加速实行吞并琉球的行动。1875年7月10日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到琉球,要琉球方面立刻停止对清朝进贡及接受册封、使用明治年号、进行藩政改革、藩王尚泰上京。琉球王尚泰以“信义”来反驳松田道之要求琉球断绝与中国关系之要求,以与清朝的关系“如被禁止,不啻断绝父子之道,而忘却累世厚恩,失去信义”,要求日本收回停止册封进贡的成命。琉球人拒绝断绝与清朝的关系,而且不断派人向清政府求援、向驻东京的各国驻日公使求救。清朝也派出驻日公使何如璋与日方交涉。日本国内虽然“应讨琉奴”的论调占据媒体的主流地位,但也有反对明治政府吞并琉球的声音。明治政府正是因为担心琉球的“归属”问题国际化,会使日本失去吞并琉球的名义与时机,而于1879年3月悍然出动600余人的军队占领了首里城,于同年4月4日向国内外宣布“废琉置县”,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并将琉球国王囚禁于东京。日本政府并在此后将大量日本人移入琉球,对琉球实行殖民统治。这个与中国维持了500余年宗藩关系的太平洋岛国就这样被日本武力吞并。 但是琉球在历史上不仅与中国明清王朝维持了500余年的宗藩关系,而且在进入近代还曾与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家订有国际条约。日本对琉球国的吞并不符合国际法,既没有得到琉球人民与政府的同意,也没有得到琉球宗主国清朝政府的同意与国际社会的认可。因此日本虽然用武力吞并琉球,并进行了70余年的殖民统治,但并没有获得琉球的合法主权。此也成为美国在二战后代表盟军接管日本,将日本吞并琉球后设立的冲绳县及后来被划归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从日本切割出来进行军政统治的理由。美国在统治琉球之初曾将自己定位为解放被压迫殖民地的解放军而主导琉球的独立。冷战发生后,美国才改变做法,将琉球作为对抗苏联的军事基地。美国1971年将冲绳移交给日本的“冲绳移交协议”中也声明,美国移交的是治权而非主权。所以,至今日本仍不拥有对冲绳的合法主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