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典范” 张幼仪知道徐志摩瞧不上她,她试图改变,但即便改变不了,也是她的命,这没关系,他可以娶他喜欢的女人进门做姨太太、做小妾,只要她不犯“七出”里的任何过错,幼仪相信她将始终是徐家的大太太。但张幼仪不知道,她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张幼仪的二哥张嘉森(即张君劢,近代政治家、哲学家,新儒学早期代表人之一)从欧洲回来,二哥对幼仪从小疼爱有加,正是他,在幼仪3岁裹小脚时,因见不得妹妹裹脚时的痛苦,强行制止。他告诉妈妈,如果将来妹妹因为未裹小脚而没人要时,他将抚养妹妹一辈子。当时,他16岁。 张嘉森对徐志摩也颇为赏识,并把徐志摩引荐给自己的好朋友梁启超,让其成为梁启超的弟子。但当他知道徐志摩既没有给幼仪写信也没有让她去欧洲相聚时,对妹妹说“一定是出了什么岔子,你非去不可。” 就这样,在张嘉森与徐家的交涉下,1920年冬天,张幼仪在一个华人家庭陪伴下,去欧洲见徐志摩。此次出行,张幼仪做了很多心理准备,她猜想丈夫可能有了女朋友,也做好了接纳的准备,因为迎接小老婆是她的义务,善妒排妾是“七出”之一。但她没料到的是,重逢的开始,也是她对徐志摩产生反感的开端,并最终以在异国离异收场。 船到马赛港的那一刻,她的心就凉了一截,在所有在岸边守望的人群中,她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他穿着一件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着白丝巾,不同的是,在接船人群中,他是唯一露出不想在那出现的表情的人。张幼仪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丈夫了,久得她差点忘记徐志摩从不曾正眼看过她,总是视她为无物的样子。但这一刻,所有的感觉都回来了。在英国的生活是家里那“四个月”的延续,甚至更不如。 徐志摩对她的态度也总是阴阴的。当早上起来,他可以出门不用长时间看见幼仪时,便满脸阳光;当黄昏或晚上回来时,阴郁又重回他的脸上。如果凭意志力可以让幼仪在他面前消失的话,幼仪相信他早就做千百遍了。从这时起,幼仪发现,她对自己原本应该敬畏服从的丈夫开始产生反感。 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又有了身孕,当她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时,徐志摩立刻说道:“把孩子打掉。” “我这辈子绝没料到我会得到这种反应。就我所知,打胎是有生命危险的,只有濒临绝境的女人,才会冒险打胎。”幼仪相信如果她的父母和公婆知道她又有了身孕会是怎样的欣喜,她完全无法了解自己的丈夫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从这一刻,她开始怀疑起这个男人的本性和心肠了。 9月初的一天,在晚饭过后,徐志摩对张幼仪提出想要离婚。这并不是张幼仪第一次从丈夫嘴里听到这个词。早在她怀上长子积锴之前,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全中国正经历一场变局,这场变局将使个人获得自由、不再成为传统习俗的奴隶。所以,他要向这些传统挑战,成为中国第一个离婚的男人。”当时幼仪虽然听得心惊,却不担心,因为她知道,女人只有犯“七出”之错才会被男人抛弃,而被抛弃的结果,据她所知只有三条路:卖娼、出家、自尽。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不会逼她走向绝路。 但现在,张幼仪知道,徐志摩已经容不下她了。她不知道的是,丈夫的离婚还受着他人的鼓励,据赵元任(语言学家)的夫人杨步伟回忆欧洲留学生的生活:“那时还有一个风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励离婚,几个人无事干,帮这个离婚,帮那个离婚,首当其冲的是陈翰笙和他太太顾淑型及徐志摩和他太太张幼仪,张其时还在有孕呢。” 在9月初提出离婚后没几天,徐志摩便不告而别,留下已有三个月身孕的张幼仪一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后幸得幼仪的二哥,此时正在法国巴黎的张嘉森帮助,把妹妹接到法国安顿下来。 半年之后,张幼仪与徐志摩在德国柏林签署了离婚协议,终结了维持了七年的婚姻。此时,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彼得刚刚出生才一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