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春秋晚期,吴越国力日渐强盛,军队扩大,促进了兵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此时吴越的铸剑技术达到高峰。在发展过程中,吴越青铜剑的剑身变长,柱脊变为棱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锷收狭、刃部由直刃变为弧线内收。形制上的变化,提高了剑的杀伤能力,使其在步战加强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而吴越宝剑之所以能如此精美锋利,主要是因为吴越的铸剑工匠了解根据青铜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选用不同的铜、锡配比,可使青铜器物的性能达到相应的使用要求。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考工记》,出现了世界上最早关于青铜合金配比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刀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此处的"金"即为青铜或纯铜,"六齐"实为锡、铜的六种不同合金比例而做出不同的器具的冶炼技术。 ![]() 将不同铜锡比例的合金熔炼一体,去除杂质,《考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古时的铸剑工匠,是根据熔炼时的烟气颜色进行判断的。黑浊气是原料上附着的木炭、树枝等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的。黄白气主要是熔点低的锡先熔化而产生的,同时,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挥发出来也形成不同颜色的烟气。温度升高,铜熔化的青焰色有几分混入,故现青白色。温度再升高,铜全部熔化,因此只有青色了。火焰颜色纯净,表明原料中的杂质大多汽化蒸发,剩下残渣可予以去除。为了提高青铜合金的质量,工匠们还对铜锡进行多次熔炼,以进一步去除杂质。后来人们用"炉火纯青"喻功夫纯熟,就源于此。 此次苏州博物馆的这把吴王夫差剑,因为剑柄部位装饰复杂,且和剑体的韧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了分铸技术。所谓分铸,就是将剑脊和剑刃分开铸造。剑脊,含锡量较少,所以比一般青铜质柔而韧,比较不容易折断。剑刃,含锡量较多,所以质脆而硬,使得刃口更加锋利。这种外坚内韧的青铜剑,称之为复合剑。 ![]() 吴越青铜剑三绝 复合剑、菱形纹饰和剑首同心圆这三种技艺被称之为吴越青铜剑三绝。 普通剑之剑身是一次浇铸完毕,复合剑则是二次浇铸:先以专门的剑脊范浇铸剑脊,在剑脊两侧预留出嵌合的沟槽;再把铸成的剑脊置于另一范中浇铸剑刃,剑刃和剑脊相嵌合构成整剑。由于这种剑表面看起来,剑脊像是镶嵌上去的,故有人称之为"铜镶剑"或"插心剑"。复合剑的脊部含铜多,故呈黄色;刃部含锡多,故泛白色,故也有人称之为"两色剑"。两千多年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复合剑,虽不像当时脊黄身白,但由于合金成分不一样,在相同环境、温度、湿度下,电化反应快慢和过程也会不同,因此就会出现剑脊和剑身锈色差异现象。 出土文物证明,吴越青铜兵器确实精湛无比,除了锋利坚韧外,还集中了许多杰出的装饰技术,如菱形纹饰、火焰纹饰、镶嵌宝石琉璃等技术,其中剑首同心圆装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剑首同心圆位于剑首端部,由厚度0.2至0.8毫米,间距0.3至1.2毫米不等的多圆薄壁凸棱组成,并且十分规整。在多圈同心圆的槽底,又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极具装饰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