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首装饰有同心圆的青铜剑,仅见于少数吴越名剑,一般实战用剑绝无这种精致装饰,可见此装饰技术在当时亦仅为少数铸剑高手能够掌握,也只有身份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够佩戴这种剑。这种装饰,即使在现代也难以加工。 通过对出土实物观察发现,凡是带同心圆剑首的剑,都是同心圆剑首单独铸好后,再铸接或销接到剑茎上的。同心圆的范铸工艺十分复杂,一般的工匠没能力铸出,在当时代表了最高的铸造工艺。现在一般认为同心圆的泥范不是翻模制作的,而是在转轮上直接转削制作。在制作好的同心圆泥范凸棱上,用小竹签压出一道道凹下的栉齿纹,然后再经过阴干、焙烧、合范、浇注而铸成。这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稍有差错,就不会成功。 此外,很多吴越兵器上都装饰有菱形暗格纹饰,如1983年在湖北出土的吴王夫差矛通体满是菱形几何纹饰,而此次苏州博物馆征集的无感菱形暗格纹剑同样布满极纤细菱形纹。冶金史学者和科技史学者对这种工艺进行了研究和复原,至今未能解开其技术原理。 ![]() 此次苏州博物馆征集的吴越兵器中,还包含了多种装饰工艺,如鎏金、错金、镶嵌、暗格纹等,制作精美、装饰繁复,是研究金属加工工艺的重要材料,有助于今人进一步深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制作工艺。 一般认为,错金即在金属表面开槽,然后以金片嵌入捶打固定。但是在硬度很大且薄的铜剑上这种工艺显然不适合,应是以金汞剂涂抹纹饰部位,加热使汞剂挥发而成。但最近经过科学的检测,学者又提出很多所谓的鎏金极有可能是贴金,即以某种黏合剂将金片黏合在器物表面。这次征集的错金菱格纹剑的花纹呈一条直通,交错的另一条断开,显然不是鎏金,也不可能开槽,极有可能是贴金工艺所制。 ![]() 吴越凭铸剑之术称霸 春秋时期,吴越之所以在铸剑水平上能够发展到如此高的水平,远超中原诸国,主要原因在于吴越地处南方,水网纵横、林莽丛生,处于尚待开发的阶段。中原地区作战主要依靠的战车,在吴越几乎无用武之地,相反各种战船却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为适应这样的客观条件,吴越的军队主力是步兵。步兵近身对战机会多,因此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短兵器在此地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吴越春秋》记载,吴王令"能善为钩者,赏百金",可见吴国国君对于铸剑的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春秋前期,吴国一直地处长江下游,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蛮夷之国。直至吴王阖闾上位,率师大败楚军,仅十天即进入楚国国都郢,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翌年,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次年,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至此吴国成就霸业,雄踞东南。除去政治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铸剑技术的发展。 虽然铁器早已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但直至西汉时期随着高炉冶铁技术的运用,铁质兵器开始大规模装备军队,青铜兵器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吴越青铜剑则以上古神兵的形象,在文人墨客的想象中延续着自己的荣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