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成于聪明败于自负的诸葛恪:诸葛恪是什么样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诸葛恪(公元203--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人(今山东沂南),三国时期吴臣,蜀相诸葛亮之侄,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从小就以神童著称,深得孙权赏识,弱冠拜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恪为左辅都尉,是东宫幕僚的领袖。陆逊病故,恪领其兵,为大将军,主管上游军事。孙权临终前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恪执掌吴国军政大权,初期革新政治,并率军抗魏,取得东兴大捷,颇孚众望。此后,恪开始骄矜轻敌,不顾国力不支,大举兴兵伐魏,惨遭合肥新城之败。回国后为掩饰错误,更加独断专权,后被孙峻与孙亮设计杀害,并被夷三族。

一、聪明机智,号称神童

史书中对人物容貌形象的记载并不多见,比如《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说诸葛瑾“有容貌思度”,说孙策“美姿颜”,说周瑜“壮有姿貌”,说鲁肃“体貌魁奇”,都是简单的几个字说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而已。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用的《吴录》却对诸葛恪有详细的描写:“恪长七尺六寸,少须眉,折頞广额(頞,音è,鼻梁),大口高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恪的相貌是不同常人的。身高七尺六寸,当属中等身材;少须眉,则似乎少了男子汉的气势;折頞广额,是折的鼻梁加上宽大额头;大口高声,是说嘴巴和声音又不同寻常。

《江表传》又记载了诸葛恪的主要特征:“恪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权(孙权)见而奇之,谓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这些是对诸葛恪聪明机智的总体概括。

《三国志·诸葛恪传》记载,恪父诸葛瑾面长似驴,有一次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年仅六岁的诸葛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乃以驴赐恪。

有一次孙权问诸葛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对曰:“臣父为优。”权问其故,对曰:“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是以为优。”此话暗讽诸葛亮明人事暗主,赞其父所事乃英明之主,引得孙权又大噱(大笑)。

孙权在一次宴会上,命恪行酒,至老臣张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饮,曰:“此非养老之礼也。”孙权曰:“卿能令张公辞屈,乃当饮之耳。”恪难昭曰:“昔师尚父九十(周武王称姜子牙为尚父),秉旄杖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昭卒无辞,遂为尽爵。

后来,蜀国来使,群臣并会,孙权对蜀使曰:“此诸葛恪雅好骑乘,还告丞相,为致好马。”恪因下谢,权曰:“马未至而谢何也?”恪对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意思是蜀国就是在外面给吴国养马的),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敢不谢?”恪之才捷,皆此类也。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所引《恪别传》也记载了几个诸葛恪的故事。

孙权曾宴请蜀国使者费祎,先逆敕群臣:“使至,伏食勿起。”祎至,权为辍食,而群下不起。祎啁之曰:“凤凰来翔,麒麟吐哺。驴骡无知,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以待凤凰。有何燕雀,自称来翔?何不弹射,使还故乡!”祎停食饼,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一个写小麦,一个则写磨面),咸称善焉。

孙权曾问诸葛恪:“卿何以自娱,而更肥泽?”恪对曰:“臣闻富润屋,德润身(语出孔子《论语》,下一句为心宽体胖),臣非敢自娱,修己而已。”又问:“卿何如滕胤(恪之好友,弱冠尚公主)?”恪答曰:“登阶蹑履,臣不如胤;回筹转策,胤不如臣。”

诸葛恪曾向孙权献马,并在马耳上割了印记。当时范慎在坐,嘲恪曰:“马虽六畜,禀气于天,今残其耳,岂不伤仁?”恪答曰:“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

有一次太子对诸葛恪开玩笑:“诸葛元逊可食马矢。”恪曰:“愿太子食鸡卵。”权曰:“人令卿食马矢,卿使人食鸡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权大笑。这个回答最为巧妙得体,否则会失去君臣身份。

《江表传》记载,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欢笑。

机智幽默必须以博学多识为基础。《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三回《猴冠欺御史,皮相显真人》里有这样的故事,三国时武康一人入山伐木,得一大龟,欲献吴王。途中夜宿桑林,夜间桑树对龟说:“元绪,元绪,乃罹此祸。”龟说:“纵尽南山之薪,其如我何!”桑说:“诸葛恪博物,恐不能免。”进献,命烹之,不死。问诸葛恪,答:“当以桑树煮之即死。”献龟人因而说了夜间桑树与龟对语之事。吴王使伐桑树烹煮,龟即溃烂。

二、文治武功,颇孚众望

诸葛恪年方弱冠,即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义,并为宾友。诸葛恪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和太子孙登以及同僚们相处得很好,互为好友。后来从中庶子转为左辅都尉。孙权“欲试以事”,想看看诸葛恪能不能担当更重的责任,就在典掌军粮的节度官徐详死后,让诸葛恪代替了徐详。因为掌管军粮“文书繁猥,非其好也”,后来又派诸葛恪去带兵。

诸葛恪参与了军事活动以后,认为“丹阳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余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一再表示,自己可以让山民出山接受地方的管理,而且三年就可以获得甲士四万。当时,大家都认为:丹阳地势险阻,山谷万重,而且民俗好武,崇尚勇力,前代以来,一直没能制服他们,“皆以为难。”诸葛恪硬是力排众议,“盛陈其必捷,吴主乃拜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使行其策。”(《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因为这次拜将是否决了多数人的意见、在众人以为不可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所以,“授棨戟(一种木制的、形状像戟、官员出行证明身份的东西)武骑三百。拜毕,命恪备威仪,作鼓吹,导引归家,时年三十二。”(《三国志·诸葛恪传》)可以说这是一次少有又相当隆重的官员任命仪式。

这次丹阳赴任,孙权很重视,诸葛恪自己也深思熟虑。

诸葛恪“到府,乃移书四郡属城长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断了山民的生活出路之后,诸葛恪又下令:“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拘执。”对于违反这个命令的臼阳长胡伉,“遂斩以徇,以状表上”。杀了胡伉,还公开宣示,并上报孙权。“民闻伉坐以执人被戮,知官欲出之而已,于是,老幼相携而出,岁期,人数皆如本规。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将。”(《三国志·诸葛恪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