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成于聪明败于自负的诸葛恪:诸葛恪是什么样的人(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诸葛恪丹阳一出手,完全实现了自己的预想,时间、人数基本都不差,完成了吴国一直没有解决的一大难题,可谓大功一件。“权嘉其功,遣尚书仆射薛综劳军。”“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三国志·诸葛恪传》)这之后,诸葛恪又率军借道庐江皖口,轻兵袭击魏国的舒县,掩得其民而还。

赤乌年间(公元243年),魏司马宣王司马懿谋欲攻恪,孙权发兵应之,有望气者以为不利,于是调诸葛恪屯于柴桑。陆逊死后,孙权任诸葛恪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到了公元251年,孙权征诸葛恪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孙权病重的时候,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

这期间,诸葛恪办了几件大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上下的拥护。一是在孙权病重独掌大权的时候,表现了忠诚和干练。《吴书》记载,孙权寝疾引恪等见卧内,受诏床下,权诏曰:“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恪歔欷流涕曰:“臣等皆受厚恩,当以死奉诏,望陛下安精神,损思虑,无以外事为念。”孙权死后,诸葛恪还给其弟公安督诸葛融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既表示了自己的忠心,又嘱咐其弟“无顾一生,以报朝廷。”此前,诸葛恪的长子因为结交鲁王事件,孙权没有处理,而是交给了诸葛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三国志·诸葛恪传》)此举虽然过激,但也可谓大义灭亲。因此,孙权“诏有司诸事一统于恪,惟生杀大事然后以闻”之后,“中外翕然,人怀欢欣。”二是果断地杀了反对他的孙弘。《三国志》记载,孙弘一直与诸葛恪不和,恪掌权以后,孙弘怕诸葛恪整治他,想要借孙权死的机会除掉诸葛恪。哪知此事被孙峻知道并告诉了诸葛恪。“恪请弘咨事,于坐中诛之。”三是采取一系列措施,革新政治。独掌大权之后,对“诸法令有不便者,条列以闻,权辄听之。”孙权死后,诸葛恪很快就“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就是罢免了充作朝廷耳目的官员,原宥拖欠的税赋债务,免除了关税,广施恩泽于百姓。这些,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果,以至于“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也值得一提。一是辅政之前与丞相陆逊书,《三国志》收录了这封信。此信可谓诸葛恪有关人才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政论文章,信中列举了孔子、刘邦、萧何、伍子胥、夫差、曹操等十几位名人有关人才的典故,分析了当时缺少人才、“人物凋尽”的危机,批评了求全责备、“世俗好相毁谤”的不良风气,不仅有理有据,而且文采飞扬。比如,对那种“克己不能尽如礼,而责人专以正义”的现象,诸葛恪批评说:“夫己不如礼,则人不服。责人以正义,则人不堪。内不服其行,外不堪其责,则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则小人得容其间。得容其间,则三至之言(三至之言就是“世本无虎,三人言之则成虎”的典故),浸润之譖,纷相交错,虽使至明至亲者处之,犹难以自定,况已为隙,且未能明者乎?”这些分析,至今仍不过时。二是诸葛恪掌握大权以后,不欲诸王处滨江兵马之地,于是迁徙诸王。齐王孙奋不从,而且屡次违法。诸葛恪给齐王孙奋写了一封长信,晓之以理,喻以利害,竟使胆大妄为的齐王“得笺,惧,遂移南昌。”《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收录了这封信。

三、骄矜自负,月满则亏

如果说“百姓引颈思见其状”是诸葛恪从政的顶峰,那么也可以说“东兴大捷”是其走下坡路的转折。

当初,孙权修筑东兴堤用以遏制巢湖水外流,后来淮南之战败后,就把巢湖用来停泊船只,于是废弃了东兴堤。诸葛恪重修大堤,连结两山,于山筑两城,派全端、留略二人把守。后魏国司马师派胡遵、诸葛诞率众七万,围攻两城。“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胡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裸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吴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于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故叛将韩综为魏前军都,亦斩之。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由于此次大捷,“进封恪阳都侯,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

“恪遂有轻敌之心。”

第二年春,诸葛恪又要出兵攻魏。“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为了说服众人,恪又著文详细论说出兵伐魏的道理。其间,素与恪友善的丹阳太守聂友给诸葛恪写信说不可伐魏,滕胤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恪还是不听。“于是违众出军,大发州郡二十万众,百姓骚动,始失人心。”(《三国志·诸葛恪传》)

此时是“不听”、“始失人心”,到了新城战役的时候,则发展成了“莫敢言”、“怨黩兴矣。”

新城之战,“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太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行于色。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奔魏。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此次失败之后,诸葛恪没有深刻地吸取教训,反省自己,依然我行我素,愈加专断。还兵之后,即召中书令孙嘿,厉声谓曰:“卿等何敢妄数作诏?”嘿惶惧辞出,因病还家。恪出行之后“曹所奏署令长职司,一罢更选。愈治威严,多所罪责,当进见者无不竦息。又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复敕兵严,欲向青、徐。”还要向魏国的青州、徐州发兵。

至此,事情到了极限。

《三国志》记载,“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吴主孙亮)谋,置酒请恪。”“及将见,驻车宫门,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时入,事泄,自出见恪曰:‘使君若尊体不安,自可须后,峻当具白主上。’欲以尝知恪。恪答曰:‘当自力入。’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恪省书而去。未出路门,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置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恪踌躇而还,剑履上殿,谢亮,还坐。设酒,恪疑未饮,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当有常服药酒,自可取之。’恪意乃安,别饮所赍酒。酒数行,亮还内。峻起如厕,解长衣,著短服,出曰:‘有诏收诸葛恪!’恪惊起,拔剑未得,而峻刀交下。”恪死后,被夷三族。恪死时年五十一岁。

其实,当初正是孙峻认为“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才使诸葛恪得以执掌大权。孙权死后,还是孙峻把孙弘欲谋害他的阴谋告诉了他,才使得诸葛恪顺利登上辅政的高位。然而,最后又是孙峻设计杀了诸葛恪。似乎是成也孙峻,败也孙峻。但认真地说,诸葛恪之败,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自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