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讲廉颇的时候不但讲蔺相如,还要讲赵奢呢?蔺相如是好基友也就算了,赵奢因阏与之战被封马服君没过几年就死了啊,和廉颇有什么关系?他跟廉颇没关系,他儿子可跟廉颇大大的有关系。他儿子是谁?纸上谈兵的赵括!关于长平之战的过程,作者在人屠白起那一篇已经着重讲过。这里就简单讲一讲,两分钟。(领导讲话一般都说“我只讲两分钟”,你们要信了就太天真了…谁?是谁拿馊馒头丢我?!) 秦赵两国为了韩国上党这块地打起来了,此时惠文王和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秦赵对垒的两员大将一开始是王龁和廉颇。赵军吃了点小亏,但廉颇固壁不战,王龁倒也奈何他不得。久攻不下的秦国做出两手准备(廉颇固守时间有三种说法,在半年到三年之间)。第一派人使反间计,让新上台的赵孝成王相信,秦国不怕廉颇反而畏惧赵括,赵括他爹在阏与大破秦军,简直是秦国人的克星,赵奢虽死,赵括继承了他爹的全部才能,非常恐怖。第二,悄悄地用战将中的独孤求败,武安君白起,来代替一直没讨到什么便宜的王龁。上台没几年的赵孝成王,一心想搞点大动作证明自己,看赵括平日里军事理论是一套又一套的,又觉得廉颇老是胆小怕事不出去打给自己丢脸,果然中计。廉颇被换下了,赵括开始率领赵军踏上死亡之路。 论国力,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比赵国强,秦国外交和情报系统也搞得风生水起,一手反间计使得漂亮,赵国却没有及时呼吁诸侯国合纵抗秦;论单兵素质,秦比赵略强,秦国有军功爵制激励士兵,按斩首数量衡量军功和获取富贵,但赵国胡服骑射后也不是吃素的,和北方游牧部落的骑兵练手也不会吃亏;论地利,秦国客场,赵国主场,补给粮草和兵源赵国方便;论人和,这个就算了,赵国换下廉颇这手烂牌没什么好论的。面对从无败绩、精于野战的白起,老将廉颇固守不战都不一定会赢,何况是被别人佯装战败一激就倾巢而出的赵括。白起只需截住他后路以防援兵接应,再派小股骑兵穿插驱赶,使四十几万赵军成了一块压缩饼干,再合围断粮,围个四十几天,让饥饿、恐惧和绝望消磨曾经骁勇善战的赵国士兵的最后一丝斗志。 对一个将军来说,什么最重要?是士卒,手下没有了兵,将军这个名头算个球。所以当长平传来噩耗,赵括死于突围之中,四十几万群龙无首的赵国降卒被杀,只跑出来二百多个幼齿娃娃兵,老将廉颇会是什么心情?平日里征战,素来住在一块,吃在一块,日日看着那些士卒操练,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同生共死,即便是自己不再率领他们作战,到底人活着,总还有披上战袍再相见的时候。一夕之间全死了,饶是见惯杀伐的宿将,也不得不和赵国上下几十万的寡妇一同悲戚。被瞎指挥的赵王断送了数十万的士卒,廉颇一腔子护卫赵国的热血,是否这个时候也开始冷了呢?虽然秦赵势不两立,但秦风这首《无衣》最能让人唏嘘。“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