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抗日名将孙立人:“吵”来的缅北反攻首战胜利(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特别危险的是,反攻缅北之初,即使加上即将加入进攻的新22师,总兵力为18300人,约为日军第18师团的88%,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日军占据着优势。而现在仅以第112团一个步兵团的兵力,在缺少炮兵支援和骡马运输的条件下,特别是中印公路还没打通的情况下,担负起300多里长的战线守卫与攻击,很容易被日军以优势兵力各个包围消灭。
    随后于邦之战就出现了惊险的一幕。
    占领新平洋后,第112团留下一个连担任警戒守卫,以第2营为前卫,第5连为尖刀连攻击于邦。11月4日,第112团第1营营长李克己率一个连从临滨赶到于邦增援,夺取了森林阵地,控制了两个林空,一举向前推进两三百米,距离日军主阵地仅50多米,又在左右两翼河边部署重机枪封锁渡口,防止东南岸敌人增援,试图一举攻克于邦。
    没想到仍然陷入了拉锯战,而且被敌人作了反包围。
    11月9日,美空军轰炸日军阵地,因密林蔽空,无法观测,收效甚微。11月10日,胡康河谷南部的增援之敌到达于邦,被围之敌也开始从里面进行反击。第112团既要围攻于邦之敌,又要阻击增援之敌抢渡大龙河,兵力严重不足。11月22日,增援之敌集中4门山炮及迫击炮、机关枪,猛烈攻击我军包围圈和封锁渡口的阵地。当晚400多名日军从大龙河下游偷渡成功,并绕到第1营后面约1000米处占领制高点,与于邦守敌互相呼应,对第1营实施反包围。李克己的第1营至此被日军切切实实包围了起来。
    
    “吵”来的增援
    此时孙立人正在重庆。由于开罗会议史迪威与会,驻印军交由柏特纳指挥。当看到日军升起气球指挥协调炮兵对我攻击时,营长李克己曾发报总指挥部请求炮兵支援,没想到柏特纳却说,那是假的,他是学炮兵的,缅北的这种地形重炮根本运不进来(后来攻克于邦后,他来到阵地看到日军没有损毁的山炮,才相信自己的错误),对其他有关日军的情报也一概不予置信。
    孙立人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回雷多,先向柏特纳“吵”,再向赶回的史迪威“吵”,终于说动了史迪威飞往前线视察了解了实情。
    关于此段情形的危急和自己的“吵”,孙立人多少年后这样回忆:“柏特纳其人,曾在中国北方的军队中做过情报员很久,染上中国军中的坏习气,他会说中国话,就被派为中国驻印军参谋长,对于作战指挥,极为不行。”他当时指令第112团分三路去占领正面约200多华里的前线阵地,“补给呢,根本谈不上。虽然同盟国决定用中国的兵力、英国的装备、美国的武器,但临出发时,尚无水壶锅铲,后来借到挖煤的铲子,每个有七八斤重。为求进军迅速,不许带重兵器,只准带60迫击炮,连81迫击炮都不准带”,并且总指挥部离前线阵地有五六百华里,所提供的情报根本不准。得知第112团的危急情况后,自己“由重庆赶回营次,向他力争,要求增兵补械,他总说不必。要求将驻在后方的150英里的我师其他两个团,赶上去急救。他也说:”补给困难,不许增兵上去。‘被围的部队,经过月余的艰苦拼斗,已至粮弹饮水全部断绝,靠吃芭蕉根度日。我要求用飞机投送粮弹,他却说:“气候不好,飞机不能出动。’又说:”森林丛厚,无法投送。‘他不但不设法解救,反而报告给开罗会议,说中国军队不能作战,不肯前进“。
    30日,史迪威回到总指挥部,孙立人前去说明并要求增援。史迪威听信了柏特纳的报告,不予理睬。孙立人反复争辩,到“晚上12点,还无结论,最后我要求他同赴前线视察”,第二天两人乘飞机视察过后,他才明白实际情况,知道是柏特纳错了,并立即让孙立人亲率另两个团开赴前线,同时赋予孙立人全权指挥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