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抗日名将孙立人:“吵”来的缅北反攻首战胜利(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1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据说在同史迪威“吵”时,史批评孙立人不尊重柏特纳。孙立人巧言回应:“日军可不是你们美国人,不会因为没有公路就无法使用炮兵!”
    孙立人的回忆也得到了史迪威回忆的证实。“第一阶段向胡康谷地进发的计划,竟是以北方作战司令部情报机构的一项错误估计为基础的。该情报机构估计,除了有一些零星的缅甸士兵外,在第一阶段中不会遇到敌人。而事实上,擅长于森林战的日本部队和新加坡的经验丰富的士兵们,已经在大奈河边建起了桥头堡,准备向印度发起进攻。”“由于遭遇到突然出现的日本人的袭击,孙立人将军的第38师的3个营已经挖起壕沟转入防守,他们被日本人分割包围了,仅靠数量很少的一点空投物资度日,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司令部好几次救援他们的努力都失败了,孙将军和柏特纳就物资供应问题和是否提供大炮支援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蒋介石的外国参谋长——》)由此可见孙立人同史迪威的争执并拖着史迪威对战场进行视察是多么重要。正是他的“吵”引来的增援才使胡康河谷首战的形势得到了“逆转”。
    柏特纳的错误报告
    孙立人和其他人后来的回忆中都没提及,就是柏特纳关于新38师此时作战情况的错误报告,直接导致了开罗会议有关决议的流产,从而改变了太平洋战区对日作战的“轨迹”。
    开罗会议,由于蒋介石的坚持,本来确定采取一项“海盗”行动,即由海军和两栖作战部队占领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蒋介石认为一旦采取这一行动,日本人的力量就会被牵制住,他们也就难以对陆地实行大规模反扑。地面攻击计划确定由英军在钦敦江边建立桥头堡,并在印道实施空降,从这里用火车把空降人员和物资运往密支那。为确保胜利,盟国开始准备大量部队和登陆艇。在蒙巴顿看来,这次行动的胜利对整个战区都是至关重要的。
    
    可柏特纳的报告既不清楚自身情报的失误,也不批评部队部署战线拉得太长,更不批评对前线战况的不了解,只是一味指责中国军队不愿参加战斗。据《蒋介石的外国参谋长———史迪威》一书记载:“一个不幸的事件”发生了,“博特纳将军(即柏特纳)发了一份电报报告,由于遭到日本人的反击,位于胡冈谷地的中国第38师的先头部队已挖起战壕转入防守。尽管盟军已三令五申要他们前进,他们仍然拒绝挪动一步。这份电报本来是发给史迪威的,却被误送给了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部的魏德迈。这样他的英国同事便知道了此事”,并作为中国人不愿参加战斗的证据,在几个小时之内,也传遍了整个开罗会议。会议一开始,罗斯福总统决心要使中国人在这次会议上有所得,听到这件事,罗斯福很失望,12月5日,罗斯福给丘吉尔去电,“海盗行动已取消。”同时也将命令传给了蒋介石。此书评论道:“那七个字电报标志着中美关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两个星期里,中国又退居次要位置”,“中国刚被承认为大国,人们就背弃了对蒋介石所作的诺言”。
    这一切都是柏特纳造成的。
    正是由于此,孙立人开始强烈地要求调离柏特纳,由中国人来代替他,或者说由中国人自己来指挥。对此,蒋介石坚决支持。可史迪威“觉得他手下的军官,像博特纳这样的人,紧跟着他,对他忠心耿耿,没有跑到提升机会更多的欧洲战区去。因此,他也就像是欠了他一笔人情债似的”,拒绝撤换柏特纳。蒋介石和孙立人虽然不得不勉强同意,但心里充满不满。
    经过孙立人的“吵”,史迪威同意增援。12月4日,孙立人率队沿着新铺好的公路,艰苦行军20天,终于21日赶到了于邦前线。此时第1营已经被围整整一个月,而在拉加苏第三营已经被围50天了。
    经过慎重部署,24日,于邦解围战打响。试想,没有孙立人的“吵”,缅北反攻首战,不仅第112团会遭到消灭,而且也会以失败而告终,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胜利了的日军会进一步巩固阵地,缅北反攻由此受挫甚至彻底取消,中印公路和中印油管的修筑和铺设只能半途而废,中国遭到同盟国蔑视,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