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吴敬梓是同时代人,一生历经清康、雍、乾三朝。郑板桥,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十月二十五日(1693年11月22日),卒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享年73岁。许多著述,尤其是《辞海》关于郑燮的词条以及党明放先生所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的《郑板桥年谱》等工具类书籍,都将郑板桥的卒年误写为1765年,由于农历和公历未能准确换算,致使出错,以讹传讹。全椒人吴敬梓,生于康熙四十年辛巳(1701),卒于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享年54岁。郑板桥长吴敬梓8岁,比吴敬梓晚去世12年。他们都曾在扬州生活过,与扬州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明清时期,扬州是名符其实的运河之都,是南北漕运的重要转运地和国家中部各省食盐的供应基地和集散地,商业十分发达。尤其到了康乾盛世,“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扬州的繁荣达到极盛,扬州盐业更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扬州盐商的财富和影响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中,中国占有六席,扬州位于第三。官僚豪绅、富商巨贾在扬州建造了庞大秀丽的住宅和园林,他们除追求奢侈的物质享受外,又附庸风雅,建有多处书院和雅舍,对云集于扬州的四方文士以礼而待,并且不惜重金资助他们作文、出书,“海内文士,半集维扬”,扬州成了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郑板桥与吴敬梓作为当时文坛的骄子,他们将“东南繁华”之地扬州选择作为大显身手的平台和人生的驿站,是理所当然的。 郑板桥与吴敬梓同为文士,性喜交游,他们的诗文集中留下了与许多文人雅士交游的诗词、书信、题跋等,可是就没有他们俩交往的信息。他们曾是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幕宾,也曾得到盐典富商的资助,周榘、李葂、江昱、程梦星等人又是他们共同的文友,他们为何彼此相识却不相往来,这是一个令人纳闷且有趣的话题,值得仔细玩味。近来研读陈美林先生撰著的《吴敬梓评传》、周积寅先生撰著的《郑板桥》等读物,探析和品味郑板桥与吴敬梓不相往来的原因,有了较深的体会,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仅有一面之缘 吴敬梓对扬州情有独钟,生前多次往来于扬,并终老于扬。他的好友程晋芳为其所作《哭吴敏轩》中有诗句“死恋扬州好墓田”,正是其一生魂系扬州的心迹吐露。如吴敬梓的诗作《赠真州僧宏明》所云“十四从父宦”(随父赴江苏赣榆)时即途经扬州,应该是在1714年。此时郑板桥才22岁,还在家乡兴化刚刚涉猎绘画创作,他们俩不可能认识。 据王伟康先生所撰《吴敬梓的扬州情结》考述,吴敬梓先后五赴扬州。第一次是在雍正十三年(1735)秋冬之交,时年35岁。他在短暂地出游真州后就来到扬州造访友人。寓扬期间,吴敬梓思乡恋家心切,无心在扬多留,即迎风冒雪渡江返回秦淮寓所。依丁家桐所著《郑板桥年谱》,郑板桥是年“冬日,赴北京”,准备参加丙辰科考试。因而,两人无缘相识。 吴敬梓再度来扬,是在乾隆元年(1736)夏秋之间,游览了扬州八大寺院之一的天宁寺。而这年44岁的郑板桥已在京,二月至三月,于贡院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商承祚:《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五月参加殿试,中第二甲第88名进士(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李周望:《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乾隆二年(1737)45岁时“南归扬州”(郑燮:《行书扬州杂记》卷)。这一年两人不在一地,不可能会面。 两人真正会面的时间是在乾隆五年(1740)五月,时年40岁的吴敬梓第三次来扬州投奔他的官场朋友、乾隆元年(1736)始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因适逢卢负谤获罪被谴戍台前夕,吴敬梓与郑板桥都参与了题赠《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及送行活动,在高凤翰等人为卢见曾绘《雅雨山人出塞图》长卷上有他们两人的题诗(现藏故宫博物院)。 郑板桥题跋:“鳄鱼驯暴衡云开,同谷七歌酸以哀。千磨万炼成巨器,杜韩不尽夸天才。美酒肥羊饱纨绔,声色埋人无出路。我辈岂是寻常人,摧残屈折皆调护。文章政绩两殊绝,天意雕镌未休歇,欲使飞腾破九霄,故教蜿蜒蟠邱垤。寒云黄,日青咽;寒草短,雪严啮。寒水溅溅,冰老成石;寒风拉拉,树顽成玦。南望长城二千里,秦时古苔未磨灭。北过瀚海弄石子,五色斑花绣成块。磊落胸中万卷书,一夜悲笳尽欲裂。首断魂僵梦亦枯,英雄气冷何由热?岂知天意正有以,不是逢樗摧即折。剑闪芙蓉百炼深,马雄天厩千场贴。凤阁颁书早晚归,玉堂此画须高揭。万钟于我何加损,未容换此灰中劫。扬州后学板桥郑燮。” 吴敬梓题跋:“玉门关外狼烽直,毳帐穷庐犄角立。鸣镝声中欲断魂,健儿何处吹羌笛。使君衔命出云中,万里龙堆广漠风。夕阳寒映明驼紫,霜花晓衬罽袍红。顾陆丹青工藻绘,不画凌烟画边塞。他日携从塞外归,图中宜带风沙态。披图指点到穷发,转使精神同发越。李陵台畔抚残碑,明妃冢上看明月。天恩三载许君还,江南三度繁花殷。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治晚生吴敬梓” 在图上题诗送别者还有马曰琯、程梦星、杨开鼎、闵廷容、王藻、马位、马朴臣、马苏臣、方原博、闵华、符曾、钱陈群、吴廷采、周榘、李葂、江昱等。送行活动后,吴旋即离扬回故乡全椒去了。 乾隆十七年(1752)冬与十八年(1753)春夏之交,吴敬梓返回故乡全椒时,又绕道去游过扬州。而板桥乾隆十七年底刚在潍县去任,借住在潍县友人郭家,并在此度岁。“郑公名燮……十一年任潍,十七年以病去任,时年六十”。(郭榆寿:《榆园杂录》卷一)乾隆十八年(1753)春,作《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竿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郑板桥集·题画》)后离开潍县返乡,他们俩也无缘相会。 吴敬梓最后一次到扬州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主要是去投靠已复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期以摆脱长媳病逝、长子离去的酸楚,排遣寂寥,同时也求得生活上的周济。而卢对吴并未特别礼敬,吴常有被冷落的苦恼,在感到于世不用、不被看重的的同时,又绝不屑于与盐商往还,宁愿困顿自守。加之,连日来会客、雄谈,精神极为兴奋,而身体又十分疲惫,贫病交加,由糖尿病并发的高血压症突然恶化,痰涌不绝,于农历十月二十九日(12月12日)凌晨谢世。 而此时“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郑板桥却声望日隆,这一年创作应酬活动非常繁忙。据《板桥自叙》说:“又以余闲作为兰竹,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庋。”是时,板桥绘画创作已进入成熟期与旺盛期。且当年板桥还游杭州、回兴化、返潍县三次,亦无缘与吴敬梓重逢。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最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前后在扬生活20多年,扬州是他经常往来寄住的地方,是他的第二故乡。他的“扬州兴化人”一印,更是以地属扬州为骄傲。他一生交游很广,除了诗人、词客、书家、画士以外,还有王侯、官吏、商贾、布衣、和尚、道士、歌童、妓女,其间关系深浅,交谊厚薄,趋向异同,存在着差别。 郑板桥与吴敬梓的相逢,有史料可证的仅有一次,即“一面之缘”,而且发生在许多文士参加的为卢见曾题诗送行的大场合,旋即吴又离扬回全椒去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