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自己对大汉王朝竭诚无二的忠义,以虽为一蜀而独耀西天的汉王国,为刘汉帝国四百余年的长编续结了一个小而灿然的光环。白帝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说出“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除了尽现他们君臣之间志同道合、情比股肱的肝胆本怀之外,最能体现刘备对志向、对事业、对国家百姓至死不逾的忠义之心。 ![]() 对此,后世评家说辞多异。不少人评刘备是伪言,就是今天所说的作秀。其实,说轻一点这是曲解了刘备,说重一点是以小人之心度英雄肺腑。评说历史人物,定要设身处地,深研当年,再现客观才能说话。绝不能扑风捉影,妄加揣测,离题万里。想当年,军阀混战,群雄逐鹿,志在天下身体力行者,何人不知创业之艰危? 何人不明继者之重要?对刘备来说,偏隅西蜀一角,三分天下而其势最弱,前狼后虎,鹰视耽耽,秋风四面,稍懈即灭,面对残半金瓯,匡扶汉室以正天下从何说起?凋山敝水有何可资传嗣?诚然,父继子业是帝王正统,但刘备直至将死之际,仍是一个置身于零乱的旧正统之中,奋力拼凑新正统而未获成功之人。 他还未能实现宏图大略,偏狭蜀地离他心中的帝系天统还远得远呢,作为一个出生入死为一统的实干家,刘备还有什么事情不明白不清楚吗?正统的建立需要英才而摒弃庸人,而他的儿子又的确不堪重望,为了能够实现自己及众人共同的大志向,为了大汉天下从此河晏海靖,他为什么不会思考更适合的人选继承自己,又有什么必要当着自己的生死战友诸葛亮去扭捏作伪呢? 难道此一种现象真如有人所言“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的吗?真是能导致“备之命亮,乱孰甚焉”的吗?置刘备当年处境于不顾,非要旁逸斜出、搜罗扒剔一些莫须有的所谓资讯,来让千年前的英雄灰头土脸,叫现时代的英雄哑口无声,脸皮也真是厚得可以。 无独有偶的是,《吴志·张昭传》引《吴历》记孙策临终时对张昭也说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有人以此来证三国时人情,或以为是人主临终的一种惯语,我真奇怪这类人的思维逻辑,史实面前却常常自以为是,你为什么不先问一声,它为什么是三国时期人主的一种人情惯语呢?又为什么不以此来证明是三国时期英雄们的共有的真情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