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据张荫桓自己讲,应该是李莲英做的怪。当年他出使英国,回来的时候,给两宫太后各备了一份礼物:超大个的宝石两颗。一为祖母绿,一为红霞帔,绿的值钱,送给揽权的西太后;红的差点,送给“好好先生”东太后。外臣送礼,都得经过李莲英的手。一般明白事儿的,都得另备一份稍差一点的礼品,送给李莲英。可是张荫桓却忘记了这关键的一环,什么也没给李大总管准备。当然,李莲英很守规矩,礼物还是照样送到了西太后手上,西太后也挺高兴,拿着大个的祖母绿把玩不已。可是这时候,李莲英来了一句:“难为他如此明白,难道咱们这边儿,就不配用红的吗?”这一句话说得西太后脸色大变。 原来,虽然清廷未必这样讲究,但民间嫡庶的衣饰会以红绿相区别:嫡妻配红,小老婆则配绿。西太后是嫔妃出身,跟东太后相比,差了一截,按民间的说法,就是小老婆,她一生都对此耿耿于怀。张荫桓把绿的宝石送给西太后,原本是拍她的马屁,但经李莲英这么一挑拨,他的马屁活生生拍在了马腿上。从此,对张荫桓的恨,就埋在了西太后心里。还算西太后胸有城府,当时没有发作,但找到机会,她就会报复。 有独裁权力的人,他们的身边人都得罪不起。很多时候,不用这些人公开发难,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吹吹风,你就吃不了兜着走。应该说,在皇帝、太后的独裁权力周围,存在着一个权力半径,这个半径内的所有人,都拥有影响权力的资格。 ![]() 有的时候,出于情感或者别的原因,有权者会有意把自己的权力转给某些人。明朝皇帝身边的秉笔太监,原本只是伺候皇帝笔墨的小太监,在太监里面品级不高。但是,由于皇帝很懒(当然,由于没有宰相,政务也实在太多),自己懒得批奏折,就让秉笔太监代笔。一来二去,太监成了站着的皇帝,享有朱批权,可以力压群臣,自己也就变成了太监的首领,国家实际上的元首。 有的时候,出于感情,有权者会替所喜欢的人出头。连光绪这样可怜的傀儡皇帝,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错误,替自己喜欢的妃子办点儿事。文廷式是个风流倜傥的翰林,他曾经做过珍妃、瑾妃的老师,而珍妃深得光绪的喜爱,有人说,光绪七年翰林大考,文廷式得了第一名,就是走了珍妃的门路。或者说,是珍妃利用皇帝对自己的宠爱,替自己的老师撑了一回口袋。据说当时光绪曾经给了考官一个条子,明确告诉他们,文廷式要列为一等。因为这个,珍妃后来还受到西太后的责罚。 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处在权力半径之内的人,在有意无意之中影响权力的运作。外面的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见到里面来的人,只要他妄作威福,多半会乖乖听话,不信也得信。因为,来自权力中心的人影响权力运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为了自保,外面的人只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好些貌似有来头的人四处招摇撞骗,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政务,就是这样被影响和左右了。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祸患,宦官、女主和外戚专权,虽然历代皇帝都力图避免,却都避免不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避免宦官专权,还特意在宫里立了一个铁牌,但最终,恰是明朝宦官专权最厉害。因为帝王或者太后的权力行使都是在黑箱中运行,都是专制的独裁形式。只要有这样的权力存在,这样的权力半径就一定存在,无论有权者昏还是贤,智或者不肖。所区别的,无非是那些在权力半径内的人的破坏力大还是小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