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与北京的城垣建设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是明朝的第六代皇帝,宣宗长子,前后两任为帝,年号“正统”和“天顺”。他9岁即位,在他即位之初,即决心定都北京,并且用前后10年的时间,大规模地修建北京城垣,这确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决策。 老北京内城的城墙与城门,在明代曾先后有3次大规模的修筑,第一次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二次是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第三次是在明正统年间。其中,第三次的修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终明一代内城城垣最后一次修筑。至此,北京内城城垣才初具规模,基本定型,直到清代晚期,再没有过大的修筑与变动。实际上,明正统年间对北京城垣的这次大规模修建,不仅是北京城建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对于明代最终定都北京,也具有重要意义。 ![]() 自明永乐皇帝朱棣决定从南京应天府迁都北京始,朝廷内外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反对意见。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崩后仁宗皇帝朱高炽即位,即下旨,诏令北京各衙门行文时,俱于名前加“行在”二字,意欲复都南京。然而,仁宗皇帝即位不到一年便崩,但宣宗皇帝朱瞻基即位后,也锐意复都南京,北京的“行在”之称在其在位的10年间,一直未变。 宣宗崩后,其皇长子朱祁镇[即英宗皇帝]登基。出人意料的是,他一反父、祖之意,正式定北京为京师,决意定都北京,并利用前朝所积材料,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明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诏令太监阮安,都督同知、少保工部尚书吴中,率领军夫数万人,修筑京师9门城楼。至明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