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发墓者诛:历朝历代如何严厉惩治挖坟掘墓?(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2 趣历史 佚名 参加讨论

    在民间,无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如何,入土为安,保证死者不受打扰是民间的共同认识,舆论对盗墓乃至所有破坏墓葬的行为的谴责,是由来已久的。相关现象,也体现出法律对盗墓行为严厉惩处的文化背景。
    据《新唐书·张弘靖传》,唐穆宗长庆年间,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保留对安、史的崇拜,甚至尊为“二圣”,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为倾向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
    
    网络配图
    北宋庆历年间,夏竦与石介有怨。石介去世,夏竦却对宋仁宗暗示石介叛国投契丹,宋仁宗于是遣中使发棺验之。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当时就提出反对意见:万一石介确实死去,“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他建议,石介去世一定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如果“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也可以应对皇帝的诏令。于是广泛调查知情者,有数百人保证石介已死,“乃免斲棺”。从石介墓得以保全的实例可以知道,即使是贵为天下之尊的皇帝,也不能不顾忌“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这样沉重的舆论压力。(《宋史·儒林列传二·石介》)
    明代制度“籍产不入茔墓”(《明史·职官志一》),强调罪责之惩处,是不可以用墓中随葬财物作为抵偿的。这样的规定,也是保障墓葬不被打扰。
    历代除有法律和制度以保证墓葬安全之外,社会舆论也是一种强有力保障的武器。各个时期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不少有关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
    例如《异苑》卷七写道:苍梧王士燮,汉末死于交趾,埋葬在岭南边境,这座墓葬经常浓雾蒙被,屡经动乱,没有遭到发掘。晋兴宁年间,太原人温放之任刺史,“躬乘骑往开之,还即坠马而卒。”交趾太守温放之“乘骑往开”苍梧王士燮墓,亲自指挥盗掘,回程即“坠马而卒”。这一故事告戒人们盗墓行为的会遭报应。
    《博异志》有题为“杨知春”的故事,说开元年间,有盗墓团伙十人发掘一古墓,“发一丈,其冢有四房阁:东房皆兵器,弓矢枪刃之类悉备;南房皆缯彩,中奁隔,皆锦绮,上有牌云:‘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下一隔,皆金玉器物;西房皆漆器,其新如昨;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俨然如生。绿发稠直,皓齿编贝,秾纤修短中度,若素画焉。衣紫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以手循之,体如暖焉。”盗墓者进入墓室,“各取其锦彩宝物,玉女左手无名指有玉环,贼争脱之。一贼杨知春者曰:‘何必取此,诸宝已不少。’久不可脱,竞以刀断其指,指中出血,如赤豆汁。(杨)知春曰:‘大不仁。有物不能赎,卒断其指,痛哉。’”“众贼出冢”后,憎恨杨知春的劝阻,“共欲杀之”。然而,“一时举刀,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俱死。”故事所说墓中“有四房阁”的情景,除所谓木签文字“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可能出于想象外,大多与考古发掘所知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分类放置的情形相符合。故事的主题,是参与盗墓特别是行为过于残虐者,必定难逃恶报,“一贼杨知春者”之所以“获存”,正是因为略有恻隐之心,对于盗墓罪行有改悔之意。
    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述僧人杨琏真珈盗掘宋帝王陵,“凡得金钱之家,非病即死。”“方移理宗尸时,允泽在旁以足蹴其首,以示无惧。随觉奇痛,一点起于足心,自此苦足疾,凡数年,以致溃烂双股,堕落十指而死。”这起重大盗掘事件的发起者天衣寺僧福闻也遭到报应,“天衣闻僧者既得志,且富不义之财,复倚杨髡之势,豪夺乡人之产,后为乡夫二十余辈俱俟道间,屠而脔之。当时刑法不明,以罪不加众而决之,各受杖而已。”
    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六“古墓”条下有这样的故事:宋人名叫张十五的,园中有古墓,因为家境贫困,发掘墓中财物。夜间听到有人说:有几件东西,差点儿被人劫取。张十五第二天又再次盗掘,将铜镜等随葬品洗劫一空。于是竟得“瘇毒”之病,每天狂叫“杀人”,直至死去。
    袁枚《子不语》卷九有“掘冢奇报”条,说到“以发冢起家”的杭州朱某等人于一枯井侧发富人坟,得大石椁,不可开,遂纠同僧人诵咒开椁,于是:“诵咒百余,石椁豁然开”,突然,“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入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琤琤有声。”朱某与盗墓团伙惊奔四散。第二天前往察视,坟墓全然不见,连那口井也消失了。而寺中确实有一僧人失踪,人们都知道是朱某唤去。朱某遭到控告,后来“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袁枚还写道:朱某陈述盗墓经历,说道:“棺中僵尸不一,有紫僵、白僵、绿僵、毛僵之类。”他所经历的陵墓,有“圈门石户,广数丈,中有铁索,悬金饰朱棺”,以及“朱棺甚大”,“有四铜人如宦官状,跪而以首承棺,双手捧之,土花青绿”等情形。
    从朱某所陈述经历,确实堪称“以发冢起家”的盗墓专家,而最终遭遇恶报,情形也极端悲惨。当然墓中“青臂出,长丈许”的说法,只能是经过夸张渲染的传闻。以上这些宣扬盗墓遭恶报的传说之所以盛行,是与社会舆论对盗墓行为的否定分不开的,它与官方法律、宗法制度一起构成了传统社会打击盗墓、维护社会人心稳定的屏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