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伐蜀之时,曾遇见一个历经诸葛亮时期年过百岁的小吏。不可一世的他厉声问小吏:“今天谁可与诸葛丞相相比?”小吏答曰:“诸葛在时,不觉得有异。自他死后,无人可以与他相比。”桓温感慨:“夷少城,犹存孔明庙。”  网络配图 桓温(312—373),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人,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彝为北方世族,西晋永嘉之乱后随晋元帝南渡,很得元帝的信任,先后任中书郎、尚书吏部郎等职,名显朝廷。明帝时,桓彝拜散骑常侍,曾与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以功封万宁县男,后为宣城太守。《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的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他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又称赞说:“真英物也。”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温峤笑道:“果尔,后将易吾姓也。” 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脸上长有七颗黑痣。年轻时与沛国刘惔为友,刘惔常说:“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东晋永和元年(345年),征西将军庾翼病死,八月,桓温被任命为安西将军,领荆州刺史。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其地民风劲悍,兵强、财富居天下之半,素为东晋重镇。东晋在江南立国,以建康为京都,以荆、扬为根本,而荆州地处扬州上流,常能对京师建康形成威胁,桓温居形胜之地,立志要在此建立功勋。 虽然“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但桓温并不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其战绩是负多胜少,而且多数是先胜后败。他一生主要有四次征战,即一次西征和三次北伐:西征之役胜之侥幸;第二次北伐虽胜,但规模不大;第一、三次北伐则都是惨败而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