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史家论史 >

康雍乾三帝天主教非“伪教”观与相应政策(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 冯尔康 参加讨论

    四、余论:略谈中西文化交流高潮消退之原因与影响
    礼仪之争标志清初中西文化交流高潮的消退,究其原因,自然需要从罗马教廷及其内部的派别、西欧各国君主之间关系以及与教廷、教派之间的关系,教廷、各国君主与清朝的关系上考察,即取决于教廷、西欧诸国、清朝诸方面的复杂关系与各自政策,主要原因是教廷的禁约令。教廷两度派遣特使到中国贯彻禁约令,向清朝皇帝权威挑战,也是一种挑衅,从而激怒康熙帝,致使其采取禁教政策。
    (一)可以理解教皇的禁约抉择,但不能不考虑它的后果
    教廷坚决推行禁约令,是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面对内部在华传教方式的派别之争需要调节:在华传信部人员与耶稣会士之间斗争导致礼仪问题愈演愈烈(38);来自法国的耶稣会士白晋等人坚持利玛窦传教方式,反对葡萄牙人、主张实行教廷禁约的阎当训令(39)。传教士的国别又涉及国家之间、国家与教廷的利害关系,比如“法国传教区自一开始就在传教职责之外代表着法国国王的利益,法国传教区成员的身上因此有着比较浓重的世俗气息”。所以在华教派之争,背后有着西欧各国君主利益的某种驱动力(40)。又如葡萄牙国王反对禁约,在日本的葡萄牙人宗座代牧就不贯彻。诸如此类的利害冲突,可知格勒门得十一世强硬贯彻禁约令有其客观原因,并非心血来潮作出的决定,可以理解他;但是不注意实行禁约令带来的严重恶果,就不能不归咎于他了。
    (二)禁约令挑衅中国皇帝权威必有恶果
    吴伯娅讲到礼仪之争的实质:“康熙与罗马教廷的冲突不仅仅是文化传统与宗教教义的矛盾,而且是中国封建皇权与西方宗教神权的冲突。教皇的禁约既是对中国的内政和文化传统的干涉,也是对封建皇权的挑战。”(41)确实是教廷向中国皇权挑战。
    尊孔读经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民间祭祀祖先是朝廷以孝治天下政策的表现,都是皇权的要求,也是皇帝权威的体现。教皇反对中国教徒祭祀孔子、祖先的禁约,是向中国皇帝权威挑战、挑衅。中世纪教皇权威凌驾在国王之上,到了17、18世纪,在欧洲犹且力不能及,对非宗教国家的中国皇帝更加不相宜,他的碰壁实乃自取。
    (三)传教士潜匿潜入中国传教遭到刑法处治和驱逐,咎在教廷禁约
    康熙帝禁教后,从允许传教到驱逐澳门出境,是教皇禁约引出的。问题并没有到此完结,当时就有一些传教士隐匿下来,不仅没有离开中国,还在从事传教活动。更加严重的是,此后不断有传教士潜入各地,进行宗教活动,引发事端,致使清朝政府予以惩治。作为思想意识的宗教是无国界的,但是信仰宗教的人是有国家管理的,也即是有国籍的。传教士潜藏、潜入中国本身就是违法的——违反了中国法律,传教违反中国禁令,清朝政府发现了,为维护社会稳定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般情形下将他们驱逐澳门,容其候船回国,有着宽容精神,只对极其个别的传教士加以刑戮。传教士犯法的不幸,不是清朝苛待他们,是教会禁约令造成的。
    (四)禁约令导致中西文化交流高潮消退
    礼仪之争结束之前,传教士利用适宜的政治环境,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明,又将中华文明介绍给西方世界,中西各取所需,促进文化的发展。所以朱静说,耶稣会士“身兼两职,既充当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又成了欧洲的中国文化传播者”(“看中国”前言第1页)。吴伯娅认为:“没有欧洲传教士的渡海东来,就没有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没有康熙的积极支持和‘度量宏大’,这个交流就难以硕果累累。”(42)是的,康熙时代是中西文化交流高潮时期,礼仪之争造成它的终结;在康熙以后的清朝,这种和平环境下、和平方式新的交流高潮,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