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汉时期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是东北史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这一时期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移民,是继商周鼎革之际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迁移。移民的原因多样,移民的成分复杂。相比于中原,此时的东北地区各个方面还处于后进状态。所以,这些新移民的到来,对东北地区社会的冲击甚大,尤其表现在以下层面:中原人口与东北古民族杂居状态的形成,双方彼此间认知和接纳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促进了东北地区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两汉时期;中原人口;东北地区;移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文化东传与古代东北社会变迁研究”(11AZS004) 作者简介:薛成城(1962—),女,吉林工商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副教授,从事艺术史论、艺术设计等研究;李德山(1962—),男,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东北地方史研究。 在汉代的东北地区,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十分频繁,各民族的人口经常流动,居地亦不时发生变化。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往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融合状态,联系十分紧密。这是与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潮流相适应的,与中华民族内部整合的历史诉求也颇为符合。在这里,我们将这种民族融合分成两个大的阵营,一方是占据文化优势地位的来自中原的汉族,一方则是故居于东北的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汉代东北各边疆民族。 一、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其民族主要由夏、商、周三族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分支民族构成。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向东北地区的迁徙就已经开始了。据《尚书大传》:“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为周之释,走之朝鲜。”[1]又按朝鲜安鼎福《东史纲目·卷一》:“箕子之来,中国人随之者五千。”[2]这表明箕子在周初即已经率领一部分族人来到了东北地区,并且已经深入到了朝鲜半岛。箕子本属箕族,箕族是殷商的亲属民族,是华夏族系的重要成员之一。至战国时,又有大批燕人迁居东北。秦开伐东胡后,燕国“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3]2886,其中位于东北地区的辽东、辽西二郡以及一部分位于东北地区的右北平郡必然要有大量的燕国人迁居。 这样的潮流在汉代仍然继续,汉代中原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徙仍然比较频繁,这种人口的迁移主要有三种形态。 1.为躲避战乱而来 秦末汉初时,“陈胜等起,天下叛秦,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4]848。这说明汉初时,由于战乱影响,燕、齐、赵三地曾有数万人口来到了东北地区居住,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中原华夏族系人口向东北地区迁徙的事例,这些中原移民与当地的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又据《史记·朝鲜传》:“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鄣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余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卢绾反入匈奴当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是汉朝建立之初,这次由燕人卫满率领的人口迁徙规模上比更早一些的燕、齐、赵人的迁徙要小,但由于卫满随之建立了卫氏朝鲜,其影响要更为深远。由此之后,“每逢中原战乱,便有大批汉人举家举族迁来东北。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始终未能平息,中原地区的汉族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亦始终未能停止。”[5] 2.由东北边疆民族掳掠而来 汉代东北边疆民族对汉族人口的掳掠以鲜卑、乌桓为甚,此二族的民族文化当中,游牧文化的成分很大,又兼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对更多的人口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文化十分渴求。从历史记载来看,自鲜卑族与汉王朝发生直接接触以来,其对汉王朝的寇钞就从未断绝。东汉光武帝时,“匈奴强盛,率鲜卑与乌桓寇抄北边,杀略吏人,无有宁岁”[6]2985,此时的鲜卑就已经开始频繁入寇。随着鲜卑民族日益强大,对汉王朝边郡的掳掠就更加猖獗,至汉末灵帝时已经发展到“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6]2990的地步,其掳掠汉人数量虽无明文记载,但当不在少数。而乌桓对汉王朝边郡的寇钞亦十分频繁,其掳掠人口的数目相当庞大,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三郡乌丸承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计。”[4]28随着这些汉族人口与边疆民族的紧密结合,民族间的界限在逐渐地被打破,许多东北边疆民族已经走上了汉化的道路。同时,这些被掳掠来的汉人补充了边疆民族的劳动力,并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促进了这些边疆民族与区域的发展。 3.自发地迁徙而来 这种由中原向东北地区的移民主要是向东北的汉郡地区进行,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被汉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员。汉代的东北地区郡县变更频繁,随着辽东、辽西、苍海、玄菟、临屯、真番、乐浪等郡的设置与变迁,就必然要发生官员的就任与变更。这些官员多为汉人,且每至东北皆非孤身一人,其亲属和扈从也必然要随之迁徙而来。除郡县外,东北地区地方性的行政机构也屡有废立,如护乌桓校尉、辽东属国等边疆民族治理机构的设立,也必然要使相当一部分汉人来到这里。第二部分则是民间的自发移民。如《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管宁由于汉末时“天下大乱,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度虚馆以候之。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时避难者多居郡南,而宁居北,示无迁志,后渐来从之。”又同书《邴原传》记载:“邴原……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原在辽东,一年中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这些自发移民而来的汉人有很多是知识分子,如本为琅玡人的乐浪王景、本为北海都昌人的辽东逄萌,本为北海胶东人的辽东蜀国都尉公沙穆,皆为一时名儒。又如国渊,“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4]339,“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于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4]339。类似的史料还有很多,这些原居中原地区的汉人来到这里以后,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技术,扩大了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部分汉族人口还有相当一部分自发地来到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生活,并逐渐融入到了这些民族当中。如《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中山太守张纯叛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略吏民”,就是这种情况。这些汉人往往在汉族中拥有一些地位,来到边疆民族中后,通常也会掌握相当的权力或拥有一定的社会声望。此外,还有一些普通百姓也来到东北边疆民族地区,并与当地民族融为一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