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孔子之学的系统梳理 如果说追溯“学术源流”的需要使康有为将探究的目光聚焦先秦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对先秦诸子的关注还是流派传承的梳理,康有为用力最多的无疑都是孔子之学。他是如此描述孔子之学的: 夫孔子之后,七十弟子各述所闻以为教,枝派繁多。以荀子、韩非子所记,儒家大宗,有颜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孟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仲弓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其他澹台率弟子三百人渡江,田子方、庄周传子贡之学,商瞿传《易》,公孙龙传坚白。而儒家尚有宓子、景子、世硕、公孙尼子及难墨子之董无心等,皆为孔门之大宗。自颜子为孔子具体,子贡传孔子性与天道,子木传孔子阴阳,子游传孔子大同,子思传孔子中庸,公孙龙传孔子坚白。子张则高才奇伟,《大戴记·将军文子篇》孔子以比颜子者,子弓则荀子以比仲尼者。自颜子学说无可考外,今以《庄子》考子贡之学,以《易》说考子木、商瞿之学,以《礼运》考子游之学,以《中庸》考子思之学,以《春秋》考孟子之学,以正名考公孙龙之学,以荀子考子弓之学,其精深瑰博,穷极人物,本末、大小、精粗无乎不在,何其伟也!(16) 《论语》开章于孔子之后,即继以有子、曾子,又孔门诸弟子皆称字,虽颜子亦然,惟有子、曾子独称子,盖孔门传学二大派,而有子、曾子为巨子宗师也。自颜子之外,无如有子者,故以子夏之学,子游之礼,子张之才,尚愿事以为师,惟曾子不可,故别开学派。今观子夏、子张、子游之学,可推见有子之学矣。子游传大同之学,有子必更深,其与曾子之专言省躬寡过、规模狭隘者,盖甚远矣。后人并孟子不考,以曾子、颜子、子思、孟子为四配,而置有子于子夏、子张、子游之下,不通学派甚矣。大约颜子、子贡无所不闻,故孔子问子贡与回也孰愈,而叹性与天道。子贡传太平之学,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人己皆平。庄子传之,故为“在宥”之说,其轨道甚远。有子传升平之学,其传在子游、子张、子夏,而子游得大同,传之子思、孟子。曾子传据乱世之学,故以省躬寡过为主,规模少狭隘矣。曾子最老寿,九十余乃卒,弟子最多,故其道最行。而有子亦早卒,其道不昌,于是孔子之学隘矣,此儒教之不幸也。(17) 在这个前提下,康有为十分重视对孔子后学尤其是孔子亲授弟子的研究,不仅提及的人物众多,而且揭示、辨梳了这些人物的思想内容和传承谱系。粗略统计,康有为论及到思想内容和传承谱系的孔子亲授弟子不下十几个,从颜回、子贡、有子、曾子、子夏、子游、子张、子弓、子路到子木无所不及,由此联想到康有为关于“百家皆孔子之学”的论断,加上老子、墨子、子思、田子方、孟子、庄子、荀子、宓子、景子、世硕、公孙尼子、吴起和李悝等人,孔子后学的阵营庞大得令人吃惊。对于孔子后学的规模,康有为早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孔子之学,门人七十,弟子三千,徒侣六万。”(18)如此说来,孔子之学阵容庞大似乎也在预料之中。 在对孔学传承谱系和孔子后学的梳理中,康有为凸显孔子之学的两派之分。在他看来,孔子思想远近、大小、精粗无所不包,大同和小康皆在其中;孔子的亲授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则分别传承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分裂为两大派。上述引文中的有子与曾子便由于对孔子的大同之学与小康之学的不同侧重,而形成了流传各致的两大派别。大致说来,正如子游、子张、子夏、子思和孟子与有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荀子与曾子的思想之间具有渊源关系一样。 在此基础上,康有为给阵容庞大的孔子后学颁发“爵号”,表彰其中的突出贡献者。在这方面,他通过“十哲”、“二伯”、“孔门龙树”、“孔门之龙树、保罗”、“孔子之后一人”、“汉世第一纯儒”、“小教主”等不同等不同称号,突出孔子后学在捍卫、传承和光大孔子之道中的不同贡献、思想差异和后继影响。其中,“十哲”包括孔子亲授弟子和后续传人,是对孔子后学整体队伍的全面审视和位次排列:“康先生论十哲当以颜子、曾子、有子、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荀子、董子居首,盖孔门论功不论德也。”(19)“二伯”是对孟子和荀子的合称,旨在突出两人是战国时期的孔学大师,在传扬孔学、力辟异端中功绩显赫。“孔门龙树”的称号起初同时颁发给了孟子和荀子两个人,与“二伯”相一致;后来专指孟子,成为孟子的别称。康有为在称孟子为“孔门龙树”的同时,又在作为佛教护法象征的龙树后,增加了作为基督教护法象征的保罗,即“孔门之龙树、保罗”。可见,“孔门龙树”体现了康有为对荀子先尊后贬的心路历程,“孔门之龙树、保罗”则是属于孟子一个人的殊荣。康有为将与孟子一样发挥孔子之仁的董仲舒称为“孔子之后一人”、“汉世第一纯儒”,使董仲舒成为进入孔门“十哲”的唯一一位非先秦人物。康有为给董仲舒写的颁奖词是:“董子之精深博大,得孔子大教之本,绝诸子之学,为传道之宗,盖自孔子之后一人哉!因属门人王觉任搜其后学,表其传授,俾后世于孔门统绪流别得详焉。”(20)由此可见,“孔子之后一人”和“汉世第一纯儒”都是康有为授予董仲舒的桂冠。康有为早年“尊朱”,曾经将朱熹誉为“孔子之后一人”。对此,他的理由是:“惟朱子学识闳博,独能穷极其力,遍蹑山麓,虽未遽造其极,亦庶几登峰而见天地之全,气力富健又足以佐之,盖孔子之后一人而已。”(21)可见,“孔子之后一人”被康有为分别颁发给了董仲舒和朱熹两个人,并且颁发给朱熹的时间早于董仲舒。后来,康有为转向“独尊陆王”,朱熹的地位急剧下降,“孔子之后一人”则专属于作为“汉世第一纯儒”的董仲舒了。朱熹虽然没有进入“十哲”行列,但是,鉴于朱熹在明代的重要影响,康有为还是给予了朱熹一定的荣誉;即使在后期不再称朱熹为“孔子之后一人”时,康有为也依然称朱熹为孔教的“小教主”。 总之,在对先秦诸子和先秦哲学的梳理中,康有为不仅将众多人物归入孔子之学,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予以辨梳——通过与孔子思想及六经相对应,最后分出派别,划定孔学的嫡传与别派。可以说,康有为的这项工作是有相当难度的,蕴含着对孔子思想的突破性解读和理论创新。康有为对孔子之学的深入诠释和全面研究,至今无人能及。当然,与审视先秦诸子的方式和视野别无二致,康有为对孔子之学的审视也是在四个不同维度——与汉唐哲学的关系、与宋明理学的关系、与佛学的关系和与西学的关系中展开的。这印证了康有为审视角度的多维性,也推动了对孔子思想的深入挖掘、内容转换和现代诠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