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中国人面像岩画传播路线的研究现状 中国人面像岩画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江水东径宜昌县北……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菳,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15)文中记载的是四川与湖北交界处的人面像岩画,位置大概在湖北宜昌附近。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这处人面像岩画分布点还没有被发现。中国对岩画的真正调查和研究是从近代才开始的。中国岩画的大规模发现阶段是在20世纪50-80年代,人面岩画的研究也是从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 长期以来,国内的岩画学者和研究机构对于人面像岩画的关注多以发现和著录为主,这些发现为人面像岩画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始资料,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考察工作的深入,对人面像岩画的研究逐渐涉及各个方面,研究角度多集中在美术史、宗教、民俗等领域,主要探讨人面像岩画的内在涵义和意义等(16)。 关于人面像岩画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流变的研究是人面像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较早将东南沿海与北方地区的人面像岩画相联系的研究可见于孙新周的《内蒙岩画所见东夷文化遗存辨析》(17),文中认为将军崖岩画中的人面是商族崇拜的鸟图腾——鸮鹰的形象,指出阴山岩画中的所谓猴面像,正是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中鸮面像的文化延伸,是东夷少吴裔商族在文化发展进程中,于祖先崇拜时期所表现出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二者在文化特征上表现出一脉相承的源流关系。另外作者对阴山岩画中一幅被认为是磨盘的岩画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应当是商族作为太阳神崇拜的一种符号。所以,殷商人来自东部沿海,而且崇拜太阳,他们在阴山地区留下岩画遗迹。 1991年,宋耀良的著作《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18)问世。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将中国的人面像岩画的分布总结为三块带状分布的区域:东分布带、中分布带和北分布带,并且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人面岩画的三大分布带,都是由将军崖岩画为发源地而传播开的,将军崖人面岩画首先是往北传播(证据是内蒙古赤峰白岔河的一幅琼纹人面岩画与之有相似性),到达赤峰后向西传播,在内蒙古的莫勒赫图沟,人面岩画的传播分为两路,一路溯黄河南下,一路继续西进。可以说,这是一部当时对中国的人面岩画研究最为全面的一部著作,内容涵盖广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人面岩画分布与发展流变的整体轮廓。宋耀良的观点在学界影响较大,从近些年的研究来看,中国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说为学界所接受,但是关于起源地和传播路线,仍有争议。比如,朱存世在《试论乌兰察布草原类人面岩画》(19)一文中,将乌兰察布草原的人面像与阴山、贺兰山、百岔河流域及黑龙江流域人面像岩画进行比较,认为人面像岩画起源于贺兰口至狼山这一区域,经过文化传播,在乌兰察布草原有短暂停留,向东到达百岔河流域,再向东北到达黑龙江流域;龚田夫、张亚莎在《中国人面像岩画文化浅谈》(20)中则认为,中国的人面像岩画传播路径的源头可能在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然后向南向北传播。向南影响到福建、台湾,向北到达内蒙古东部,并由这里向西传播,到达狼山西段和桌子山一带后,形成第一个繁荣期,而后在贺兰山贺兰口又形成第二个繁荣期,最后消失在宁夏中卫县的北山。 2010年10月,宋耀良在宁夏贺兰山世界岩画馆举办的《人面像岩画——跨越太平洋的史前人类大迁徙》的专题讲座上,进一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论:分布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人面像岩画是从中国传承扩散而来的(21)。 学者们从诸多方面对中国人面像岩画做出阐释,尤其是宋耀良的研究结论,无疑是与现代北美人群的早期起源等问题产生关联,因此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在现代美洲人起源问题上,也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宋氏的研究,迄今已经过去四年,国内岩画学界对人面像起源、传播的研究渐趋平静,更多的学人开始关注各个区域人面像岩画的分布的类型和特点,努力建立起中国人面像岩画的区、系、类型。这也需要我们在苏秉琦先生文明起源理论的框架下,不断夯实基础,唯有如此,人面像岩画的研究才能得以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