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三民主义”:国民性批判的滥觞 在严复看来,自由是西方政教学术的根本,“人人得以行其意,申其言”,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能,国家富强自然水到渠成。因为,“富强者,不外利民之政也,而必自民之能自利始;能自利自能自由始”。 与西方不同,中国“以止足为教”,强调对人心欲望的制约。严复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教化学术,使得中国“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因此,严复悲观地表示,即便中国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建民主,开议院”,“合公司,用公举”,“练通国之兵以御侮,加什二之赋以足用”,也只会使得中国更加贫弱。中国民众历经数千年的愚民教育,素质已然低下,根本适应不了这些先进的制度设计,若强行搬用,结果只会更糟糕。严复对于中国“民智”、“民德”、“民气”的论述和批判,成为此后国民性批判的滥觞之一,而“开民智”、“新民德”和“鼔民气”也成为清末民初知识界和舆论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些词汇。 《天演论》面世后的严复与中国 当然,严复制造的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词语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自于其最为有名的译著《天演论》。据严复长子所著《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正是受甲午战败刺激,在1895年开始翻译《天演论》,“未数月而脱稿”。随着《天演论》的出版和广泛传播,进化论逐渐开始主宰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止足为竞争所取代,个人要求解放天性,释放欲望和潜能,国家则寻求富国强兵,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传统中国“四千余年之文物声明”也真的几乎被扫地以尽。 直至今日,严复基于甲午战败的反思依然深刻地主宰着国人的思维。我们相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各种问题,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然,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也制造了足够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环境污染。更重要的是,尽管我们已经在飞速发展,但人们的不满足感却也越来越强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夫天地之物产有限,而生民之嗜欲无穷,孳乳寖多,镌馋日广,此终不足之势也。”今天,当中国面临环境污染等各种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为国之道,乃至思维方式,是否也可以从中国先贤们的思考中汲取一点智慧。 (感谢上海社科院历史所、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研究部共同主办的“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供资料)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