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人才培养。实事求是的说,历史学本为小众学科,尽管如此人才培养也远达不到学科发展需求。基础学科本难获利,而历史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相比于计算机、经济金融等应用学科,投入产出比很低,因此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学生几乎不会选择该学科,使本来就已缺乏的人才储备更为捉襟见肘,直接影响了学科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国际交流。历史学大会的召开,充分证明了我国教育水平的现状,但是从微观看,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有多方面的差距。仅以国际交流为例,在目前的史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全球化的视角与背景,要做到这点,除了广泛涉猎文献,还要在国际学界交流互动、互通有无,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史学发展。在笔者与国外学生、学者的交流中,时常感觉到西方大学在此领域的支持力度。例如很多美国大学相关支持不但金额保证,且手续便捷。教授学者姑且不论,即使在读研究生,只要学业需要,就可以长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调研或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眼界开阔,可更专心于学业,其益处显而易见。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如果没有问题,也不可能发展。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召开,给历史学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们不能奢求一次大会就全面提升学科发展,但也不能忽视盛会带来的发展意义。不过形势督促我们,在会外、会后,要做的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