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学术殿堂’和‘智库机构’的功能分设” ——推进智库体制机制创新 5月26日,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11个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专业化新型智库正式揭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意识形态研究智库、生态文明研究智库……智库的名称透露出开展专业化、针对性研究的顶层设计与追求。由此,院、所、专业实体智库三个层面推进智库建设的格局初步形成。 对于自身在发挥智库功能方面的不足与瓶颈,中国社科院从不讳言。“虽有众多可‘出点子’的研究人员,但失之单兵作战、良莠不齐;虽有产生一定政策影响的成果,但缺乏持续性、配套性和全局性;虽经常有研究人员应邀发表政见,但始终未形成合力。”早在2011年,负责智库建设的李扬便做出“诊断”。 补齐短板,唯有依靠改革。时值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中国社科院开启,“强化智库功能是创新工程的主要方向”的提出,开启了一轮探索性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改革报偿、准入、退出等制度,设立财经战略研究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学术殿堂”和“智库机构”的功能分设得以实现。 “如果说上一轮改革处在边推进边积累经验的过程,那么这次改革立足于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有望完成‘未竟之业’。”蔡昉表示。 11个专业化新型智库的负责人们也看到了更为光明的前景。 “新疆智库由中国社科院、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共建,实现了上下对接,使研究更具针对性。”新疆智库办公室副主任李国强认为。而令国家治理研究智库秘书长葛道顺感到振奋的,则是“智库研究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 宏图绘就,激活了全部热情。而今,中国社科院下属机构也在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多年精心培育的“皮书系列”,已成为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与公信力的标志性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国家智库报告”系列图书,为新型智库建设蓄积思想、传播成果。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化新型智库,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的智库型人才队伍,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层次智库功能和作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王伟光勾画出中国社科院智库建设的未来。 以研以致用、为服务国家与人民做学问的光荣传统为风帆,中国社科院这艘承载中国学术与思想的巨舰正引航着众多中国智库,驶向一片以智慧护航国计民生的广阔蓝海。 (记者 王琎 王斯敏 曲一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