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以中国学者吴庆龙为首的科研团队的论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爆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以下简称“吴文”)。吴文引起国内外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虽然吴文揭示的史前中国黄河上游积石峡地区因地质灾害造成的大洪水或许是事实,但将之与文献所载禹治洪水之事联系在一起,并用以说明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却缺乏足够证据。更有少数学者袭用“古史辨”派的说法,称禹治洪水是一种神话,禹建立的夏朝,也值得怀疑。与上述学者看法不同,笔者认为禹治洪水及夏朝的存在都是不容置疑的,并且夏朝的建立确实与禹治洪水有直接关系。今愿结合吴文并吸取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对有关问题再作必要的论证。 禹在兖州治洪水 我国古代文献,包括地下出土文献有关禹治洪水的记载汗牛充栋。这些记载上至西周,下迄春秋战国,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历史文献,说其所记禹治洪水故事无关史实,都是人们凭空制造出来的神话,恐怕这本身就出自一些人的凭空想象。过去“古史辨”学者称禹治洪水故事只是战国水利事业发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然而不久前新发现的西周时期的豳公盨铭文,则否定了这种说法。铭文称“天命禹布土,陶山濬川”,说明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着禹治洪水的故事,岂待战国时期再来编造禹治洪水的神话! 商人也早已知道前朝发生洪水的故实。甲骨卜辞中的“昔”写作 ,作会意结构,意谓洪水之日;“灾”写作 ,像川水被壅为害,这些都表明商代以前发生过洪水,且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 关键是要弄清禹所遭遇到的这场洪水的性质及其发生地域。根据文献记载,禹的治水实不过是对其所居住地域发生的大面积洪涝灾害进行的排涝、开挖沟洫以便疏通积水的工作,即如豳公盨铭文所说的“濬川”、《论语·泰伯》所说的“尽力乎沟洫”一类性质的工作。由此论及洪水发生的地域亦即禹部族之居处,必在黄河中下游平原一带地势低洼之处。即处于西边的太行山及东边的泰沂山地两个高地之间,并处在古代黄河与济水之间,按《禹贡》九州的划分属于古兖州。这里不仅地势低洼,而且河网密集,湖沼遍布,一旦发生洪水,境内百川之水便先自溢出,易造成长期不去的水涝。故而古代河患的记录几乎全是在这一地区。 除以上地理形势的分析外,古代文献中亦留下了兖州与禹时洪水相关的记录。此为以研究传说时代著称的徐旭生先生的发现。其称,在我国最早的地理专书中,唯有“兖州”条下有两处专门提到古代洪水之事:一处说“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明是讲洪水平治以后,原来宜桑的土地又可以养蚕,人民从高地下来,住到了平地上;另一处讲“作十有三载”,更是与传说中“禹湮洪水十三年”相呼应。因而他得出结论,“洪水发生及大禹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兖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