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近代英国财富观念的转变与道德焦虑(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光明日报 高晓玲 参加讨论

    《鲁滨逊漂流记》
    最能体现这个时期盈利精神的文学作品当属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1719),年轻的鲁滨逊不顾父亲劝阻出海,执意出海经商,在非洲做金砂、象牙生意赚取了几十倍的利润,后来乘葡萄牙货船到巴西又买下种植园,成了庄园主。然而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再次出海,到非洲贩卖奴隶,直到遭遇船难,在孤岛上独自谋生二十多年。即便到故事结尾,他还是选择再次出海经商,可以说,谋取财富已经成为鲁滨逊唯一的生活乐趣。
    虽然小说中包含了“浪子回头”等圣经中的救赎主题,但对当时读者产生最大影响的仍然是代表了英帝国勤勉克己的英国商人形象。书中的鲁滨逊常常表现出一个英国店主的本能,他热衷于列举各种各样的详尽清单,有时会花上数页篇幅一一列举从船上搬运的各样物品的品种、数量,所有“账目”如同商店的明细账目般一清二楚。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有趣情节,当鲁滨逊回到抛锚的船上搜集可用之物时,他偶然看到许多金币,讲求实用的鲁滨逊心口不一,一方面大声宣告对金钱的蔑视,接下来一转念又把钱拿走了,不仅如此还是精心地“用一块帆布包好”。这里言行不一的鲁滨逊虽然显得幼稚可笑,却并不违背人物性格的统一性,反而合乎他作为商人的身份和本能。即便后来他仍然把这些金币称为“肮脏、可悲而又无用的东西”,支配他的始终是以商品交换为主导的商人思维模式,他不断在脑子里盘算着用它们换“十二打烟斗”,还是换一个磨谷的手磨,或者“六个便士的萝卜”等等。
    鲁滨逊对于财富表现出的矛盾态度恰恰是18世纪英国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一方面,基于传统观念对金钱流露出不屑态度,另一方面又热衷于赚钱,积极投身商业活动。
    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专家黄梅指出,在18世纪的语汇中,“冒险”(adventure)一词本身代表的并非浪漫冲动,而是对殖民活动中的超额利润的狂热追求,甚至它本身指的就是“货物”。鲁滨逊并非单纯谋温饱的劳动者,而是新型的“经济人”,是“经济个人主义的化身”,“他像资本家那样小心翼翼地累积并数计财富,而且还不断地修篱筑墙,以保护他的财产”。
    事实上,笛福其他的小说也都以商人为主人公。在他心目中,商人是推动国家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的英雄。以笛福为代表的小说家一方面自己身为“经济人”,另一方面通过文学作品宣扬勤勉聪明的新型商人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为促进合理谋利提供了话语支持、构筑了新型价值观念,而且为中产阶级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中产阶级是通过经济地位的上升来突破贵族上层的压制,争取高于普通平民的绅士身份地位的。随后他们通过模仿和学习贵族上层的教养规范,以显示高于工人阶级的身份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