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成祖明:“集体记忆”理论的西方言说(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成祖明 参加讨论

    “文化记忆”和“社会记忆”相继出台
    哈布瓦赫之后,英国学者弗兰西斯·耶茨出版了《记忆术》(又译《记忆的艺术》)(1966)一书。该书在记忆理论发展史上承前启后,详细梳理了西方古老记忆术发展历程,对理解“集体记忆”理论及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耶茨简明扼要地指出了“场景”和“图像”对记忆的形成与储存的重要意义,不仅有助于理解哈布瓦赫的“记忆形象”、“记忆的社会框架”等概念,也有助于认识皮埃尔·诺拉的《记忆之场》、扬·阿斯曼夫妇的“文化记忆”理论。
    “文化记忆”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艺术家阿拜·瓦尔堡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90年代,扬·阿斯曼夫妇对这一概念予以充分阐述。他们明显受到耶茨的记忆术“图像”等文化标识储存绵延记忆的启发,“文化记忆”是“机构化的记忆术”。它以“文化科学为研究的对象”,与“交流记忆”相对应,是指通过文化符号、文本、仪式和纪念性建筑等储存和传递的记忆。
    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其概念明晰易懂,被学界广泛使用。但其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存在着把一切文化泛化为记忆的倾向,文化作为记忆的载体,同时也是各个时代的智慧的创造,不能等而视之;二是尽管作为集体记忆理论的细化,“文化记忆”仍在文本和档案等方面与历史记忆纠缠不清,造成新的概念困扰。由于它本质上是一种记忆术,并不关注记忆在文本形成中的作用,因而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运用空间相当有限。
    后来,韦策尔等人进一步提出“社会记忆”这一概念,来指称人们无意识地“制作历史”的日常实践,试图与文化记忆区别开来。这不仅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反而造成了概念的进一步纷扰,因为文化记忆有时也被称作社会记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