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7年之后,当年进攻宛平城的日本驻屯旅团第1联队长牟田 口廉也大佐,因侵略有功,已升任中将、担任侵缅第15军司令官。他亲口承认:“大东亚战争,要说起来的话,是我的责任,因为在卢沟桥射出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这个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机器中的马前卒,只能承担侵华战争罪责的一部分,但“七七事变”是日军故意挑起,并立即得到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全力发动、迅速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的真相,已昭然若揭。 汤重南强调指出,无论是从日本侵略扩张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还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路径选择,以及当事人的供述,这些史料都充分证明,“七七事变”是日本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必然结果,是日本军国主义贯彻其“大陆政策”、实现其侵略野心的必然步骤。 自供其罪侵略罪行铁证如山 王长林指出,收入本书的密电、密件,除当事人以外,当时很少有人能接触到它们。因此,这些密电和密件是坐实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铁证。 参与《日本侵华密电·七七事变》编辑工作的李庆辉,对书中相当部分日方密电进行了研究。他告诉记者,“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虽然占领了平津等地,但与此同时,中国长期抗战的局面已初见端倪,日军妄图“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已经破产。国共两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建立,以及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是日本当局始料未及的。 在《日本侵华密电·七七事变》第12册第5页日本陆军省的极密文件《中国长期抵抗局面下的形势判断》中,透露了其对中国战场和国际局势的看法:“虽然坚持长期抵抗的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困窘、战力和战意消磨,濒临国内分裂的危险,但是,该政府仍依仗实际控制区域进行持久抵抗,以此来消耗帝国的军事力量,并且趁国内声音不一之际,希冀于各国的调停。只要南京政府存在,列国特别是英国,就会联合法国、苏联展开对华支援,但不会有积极的军事支援。而美国较为特殊,极力回避对日集体压迫,基于自身立场,努力促成纷争停止。德国、意大利虽对帝国一直进行善意的支援,但对欧美列强的集体干涉无动于衷,也在等待调停时机。” 日本陆军省在这份密件中还提出了对策:在中国长期抗战的局面下,首先是竭尽全力使中国放弃长期抵抗的决心。为此,要对华经济封锁,占据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对中国的军需工厂、仓库和交通进行彻底的破坏;激化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扶持地方傀儡政权,促使中国陷入分裂;进攻山东,占领黄河以北地区,确保华北后方稳定;强化华北统治政权,迅速对华北地区经济开发;如有与中国或第三国和平谈判之际,捕捉机遇,对谈判内容加以干涉并时刻保持警惕等等。由此可见,为占领中国,日本军国主义可以说是处心积虑,阴谋重重,无所不用其极。 李庆辉说,在该极密文件中,日军还强调了对我中华资源的掠夺:日本、满洲及中国华北地区的天然资源用量仅次于美、苏两国,除石油、橡胶和其它几种关键的金属原料外,都能自给自足。但是,纵观开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的产业情况来看,多数产业是偏向于民用的所谓的和平产业,在军需产业即重工业方面反而十分薄弱。因此,非常有必要扩充加强军需产业。 该书的有关密件,还道出了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实质和策略。李庆辉说,刊于该书第12册第250页的日本陆军省第二课的极密电文《战争指导上应尽速彻底确立的根本方针》,其中说道:“中日两国,以东洋文化的再建为共同目标,进而将之置于相互的善邻友好关系中。而在东亚,日本又是先觉指导者。”“本次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消极地看,不过是‘九一八事变’的最后一战;积极地看,却有东亚解放序幕战的意义。确立皇国一贯国是的道义日本和进行东洋文化的再建设,是历史上的两个阶段……通过这次事变,进而将华北纳入日满国防圈中的一环,并成为具有可以实现的基础。而进行东洋文化再建设这个第二个目标之前,先要把东洋从依附欧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份密电赤裸裸地表明,日本所谓的“东洋文化再建设”,就是以日本文化来排斥和取代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 从此可见,《日本侵华密电·七七事变》全方位、多角度地记述了侵华战争中日本在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侵略策略、罪恶行径以及军部、外务省以及其他内阁官僚机构等的侵略活动和往来。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文献资料,为深入了解和揭露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日本国家机器的各个部门在侵略战争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提供了一把难得的钥匙。 汤重南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本书的编者期待并坚信:这部由日本战争时期档案中的密电、密件所编成的文献资料集,将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国内外对“七七事变”史、日本侵华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