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大旅行”在18世纪的英国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光明日报 萧莎 参加讨论

    【深度解读】
    旅行与“大旅行”
    18世纪的英国文坛盛产游记。我们今天说得出名字的作家,丹尼尔·笛福、亨利·菲尔丁、托比亚斯·斯摩莱特、劳伦斯·斯特恩等,似乎人人爱好外出旅行,个个名下有游记出版。就连大半生安坐书斋埋首阅读著述、故而有“椅子旅行家”之称的约翰逊博士,晚年也不甘寂寞,留下了有思想有才情的《苏格兰西部诸岛纪游》。
    18世纪的游记热,美国文学史家保罗·福塞尔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被英国社会广泛接受的一个标志。1690年,约翰·洛克发表《人类理智论》。洛克批驳“天赋观念说”,提出“心灵白板说”,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起始于我们的感官对外界的印象,来源于经验。根据洛克的认识论,旅行途中,人们游历陌生的地理环境,观摩历史遗迹,不知不觉增长见闻、开拓眼界,因此,览胜之行等于求知之旅。旅行归来,文人们以文学形式记载自然风光对心灵的陶冶,回顾人文景物如何涵养心智、激发幽思,则是将外部印象和内在自省加以综合,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求索了。由此观之,旅游与写作相结合的整个过程,是作家们自觉对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践行,这也是理性主义时代个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福塞尔的立论和推理,逻辑上立得住。其中的道理,看起来与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通。
    不过,说到旅行的致知和教育功能,18世纪的英国有一种专以游学为目的的旅行模式,史称“大旅行”(grand tour)。它兴起于17世纪王政复辟时期。家境富裕的贵族和士绅子弟从牛津或剑桥大学毕业之际,通常要赴欧陆周游一番,一来亲身体验西方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文化发祥地的魅力,学习语言、艺术、建筑、地理,二来与欧陆的上流社会往来交际——毕竟,巴黎直到18世纪晚期仍是欧洲品味之都,学习优雅言行、高贵举止,这里是理想所在。青年们的游历短则数月,长则三五年。这一习俗延续了一百多年。到19世纪40年代,随着蒸汽机车出现、铁路网延伸,旅游因简便易行而平民化、大众化,作为少数人的特权享受的“大旅行”方逐渐衰微。
    英国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在《共同的习俗》一书中写道:18世纪,“围绕土地存在的文化裂隙”构成英国上层和下层民众之间明确的区分;“统治阶级对社会实施控制,第一阵地是文化领导权,其次才体现在经济力量或其他力量上”。在这百年间,“大旅行”虽然是一种专属少数权贵的习俗,但它对英国艺术趣味和文化观念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起始于一个慕古时代;最终,旅行者的脚步带来了趣味反叛与文化转折。
    “大旅行”:观念和习俗
    早在15世纪中叶,受旅居英国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影响,英国贵族中便出现了前往意大利学习人文主义新文化的群体。都铎王朝开启,中世纪的骑士教育理想转型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绅士教育理想,是将游历欧洲大陆树立为贵族培养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关键力量。当时人们认为,完美的绅士,不仅应当拥有健康的体魄,能够在战争时期为国效力,也应该学识渊博,在和平时代能够处理国事或地方政务,而且还应该明智通达、举止优雅,日常受人信任,赢得尊敬。一位耳目闭塞、对新知识新思想一窍不通,除了父亲的佃农和教区牧师外谁都没见过的乡村贵族青年,若没有一场远行游学来补救,怎么能够拥有一名绅士所必需的文明教养呢?
    需求有了,说走就走。17世纪,旅行指南书的流行、导游行业的产生和旅游业的发展,为欧陆旅行提供了一条成熟完备的服务链,于是,青年学子们的欧陆之行得以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规范和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大旅行”。
    “大旅行”一词最早见于理查德·拉塞尔斯所著的《意大利游记》(1670)。拉塞尔斯是一位天主教神父,他在多个贵族家庭担任过家庭教师,一生访问过意大利5次。这部集旅行指南和旅行-教育学阐述于一身的著作,是他凭借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对欧陆之旅的观察思考写成的。在书中,拉塞尔斯一方面记述他在意大利的旅行经历和见闻,另一方面从政治才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认知四方面的修习出发力陈“大旅行”的益处。此书令人信服的论述和强大的实用性,使它在英国风靡一时,“大旅行”观念在英国社会也就尽人皆知了。
    “大旅行”的起点一般设在英国多佛。旅客在此坐船横渡英吉利海峡,经法国加莱到巴黎。从巴黎开始,他们或翻越阿尔卑斯山,或乘船穿越地中海前往意大利。如果走陆路,都灵将是第一个重要站点,下一站是罗马或威尼斯。就游览地而言,巴黎、罗马、威尼斯三个城市头等重要,其次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1738年和1748年,埃科拉诺遗址和庞贝古城先后被发现,这两地旋即也加入旅行者的重要目的地名单。
    在较小的城镇,青年们通常会待上几周;在三大核心城市,他们则可能分别住上几个月。为防止途中遭遇劫匪,他们随身不会带很多钱。出发前,他们从伦敦的银行开出信用证,抵达欧陆后到本地银行兑换现金。由于旅途漫长、花费巨大,而且消费统统发生在英国国境之外,一些英国政治家是反对“大旅行”传统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