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廉亚明曾经在南京大学做过近三年的研究工作,与北大的东方语言系也有颇多交流。说起学术研究,廉亚明的兴致一下高了起来,他特别讲了两点。一是波斯语在元代应是丝绸之路上的通用语言,在中国境内也不例外。他举例说,在马可·波罗关于中国的著述里,并没有特别提到中国的文字,这对于一个初到中国的西方人很不寻常,而这正是因为元代在中国的通用语言是马可·波罗已学会的波斯语。另一件事是南京大学最近编了一套书,搜集整理了回族民间使用的一种源于波斯语的文字—小儿经。他特意问我,知不知道马可·波罗,有没有去扬州看过他的雕像;讲到小儿经,又怕我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不等我开口问,就先一步拿过笔纸,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下来给我看,直到我用力点头并正确复诵出这三个字,他才像放心了一样继续讲下去,仿佛这不仅仅是为我听没听懂负责,更是为他自己所学所授负责。 正在我疑心这位汉学家是一位“学痴”的时候,廉亚明却自己聊起了别的。他先是盛情夸赞了俄罗斯的新闻网站“今日俄罗斯”,认为这在以CNN为代表的西方舆论之外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又说德国的几家大的报纸内容几乎“都一样”,远不像“中国人想象的那么自由”。谈到中国文化,廉亚明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始终像一个中国人一样,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来看待问题,而不是把西方的那套标准生搬过来、做一些冠冕堂皇却于事无助的评论。这是因为他身为汉学家的特殊身份吗?也许是。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戒除“漂亮话”和“风凉话”、求实务实的态度,正是这位德国学者从治学到观世都一以贯之的方法论。 正是以这种方法论,那个干脆地回答“都是兴趣”的廉亚明、严肃地“吐槽”会议东道主的廉亚明、把记者当作学生力求“讲到你懂”的廉亚明、身为西方人却以现实为据为中国发声的廉亚明……诸多掠影拼合出一个完整的形象:一位严谨的学者,一位求实的智者,一位坦率得可爱的长者。一个德国人,以真诚为履、缜密为杖,行走在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漫长历史之中。而历史,也必将回馈他以真实与坦诚。 相信这对他而言,一定会是最珍贵的奖赏。 廉亚明(Ralph Kauz),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德国著名汉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元明时期的历史,伊朗、中亚与中国的关系(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波斯湾和印度洋的政治经济史。著有《元明文献中的忽鲁谟斯》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