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领导革命几十年,一心追求救国真理,生前身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追求正义、勇于奋斗、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进取精神;不怕失败、勇于实践、坚定信念、毫不动摇的顽强意志;勤俭自律、平等待人、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严谨作风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革命传统和英雄气概。其人格魅力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爱国若命”的救国精神 孙中山历经万难舍身革命,是因为他始终坚信革命乃救国救民之崇高事业。“我为革命始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文者,一息尚存,不忘救国”。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是古老中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华民族面临瓜分豆剖的危险处境,人民大众的苦难无以复加。时代向人们发出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呐喊。 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即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政治追求。1890年,年仅24岁的孙中山致书在籍官员郑藻如,向其提出了振农桑、禁鸦片、兴学校的请求。1894年,孙中山又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步武泰西,参行新法”,振兴教育,发展农业、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上书虽然无果,却充分彰显了其关注国运、心系民生的人生追求。 为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孙中山先后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等,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诚如其《国事遗嘱》所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其所钟爱的革命事业。 孙中山在从事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代价。他不顾众人的冷漠、拒绝和不理解,所到之处热情宣传反清革命;为了给革命党筹集经费,他风餐露宿,东奔西走,游说华侨和亲属捐款;他不顾清政府的通缉和个人的生命安危,屡次筹划反清武装起义;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时期,他耐心说服同志坚守革命理想;在北洋政府的威胁利诱面前,他始终不为所动,继续高擎民主共和的义旗与之抗争。 孙中山历经万难舍身革命,是因为他始终坚信革命乃救国救民之崇高事业。他说:古今世界之所以发生革命,是因为要破除人类的不平等。中国今日之所以必须革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的政治导致瓜分之祸岌岌不可终日,中国的国势已危险至极,“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他经常教导党人:“国家多难,匹夫有责”;教育学生“发奋为雄,立志救国”;激励军人“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他自己则率先垂范,以身立教:“文爱国若命”。“我为革命始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文者,一息尚存,不忘救国”。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行动的指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