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名人 >

我眼中的爷爷朱德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刘建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爷爷一直把我留在他身边抚养,直至我到东北建设兵团,我在爷爷身边生活了15年。我是爷爷的外孙,但爷爷认为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他的亲孙子,没有孙子和外孙之别,都让我们叫他“爷爷”。
    1953年夏天,我的母亲朱敏从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返回祖国。不久之后,我就出生了。母亲休完产假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为了让母亲专心工作,爷爷朱德告诫她:“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
    爷爷一直把我留在他身边抚养,直至我到东北建设兵团,我在爷爷身边生活了15年。我是爷爷的外孙,但爷爷认为我们这些孩子都是他的亲孙子,没有孙子和外孙之别,都让我们叫他“爷爷”。虽然现在有些文章中给改成“外公”了,但我们一直按习惯叫他“爷爷”。过去曾有人让我叫他“姥爷”,但爷爷说:我不是“老爷”,地主老财才叫“老爷”。
    在爷爷身边,至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爷爷对晚辈非常关心,很少对晚辈发脾气。但若有人不按照党纪国法办事说话,老人家是决不留情的。
    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得了59分。爷爷问我:“你考试得了多少分?”我说:“就差一分及格。”爷爷说:“学习是为了走向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和人才。你这个态度不对,看来你没把心用在学习上。你这种思想可要不得,你现在不认真,将来办什么事都大大咧咧的,就变成一个废人。”以后不管我做什么事情,他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爷爷是佃农出身,当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们整日辛苦劳动、节衣缩食地供他读书。新中国成立后,爷爷知恩图报,让他们每家来一个孩子到北京读书。当时就来了十多个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才几岁。虽说爷爷当时的工资不低,但要抚养这么多孩子,学费、交通费、生活费等开销加起来,一个月下来也就所剩无几了。
    爷爷和康克清奶奶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从1959年开始,国家遭遇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人民群众都吃不饱,爷爷要求我们也必须和大家同甘共苦,和同学们一起住校。我们每顿饭都是一个二两的黑面馒头和一碗稀粥,菜也很少。周日回家的时候,菜里才能见到点油腥。当时在中南海,我们家和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家共用一个食堂。为了保证爷爷的身体健康,奶奶特别让厨师给爷爷单独“开小灶”,也就是平时菜里能见点油。可当爷爷的菜端上桌后,我们这些孩子瞪着眼睛看着,爷爷根本没法吃,就都分给了我们。杨尚昆看到这种情况,就端着自家的菜走到我们饭桌前说,我和你们交换一下,尝尝你们的菜。实际上,他放下菜就走了。我们又把他的菜一抢而空。
    爷爷从小什么农活都干过,在战争年代,只要环境允许,他便在房前屋后开荒种菜,这已成为他长期养成的习惯。爷爷是种菜高手,困难时期,爷爷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晚辈们,在中南海住所的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园,茄子、白菜、辣椒、西红柿这些菜都种过。他还很会用地,中间种什么,边上套种什么,他都懂。奶奶在工作之余不但帮助爷爷管理菜地,锄草、施肥、灌水,还带领我们在春季去采摘野菜,把芥菜、苦菜、榆钱叶等和粮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窝窝吃。每个周末采了鲜菜后,爷爷奶奶总会请所有的工作人员“会餐”。
    我1970年底入伍当兵。当时,我所在部队的领导是长征时的小红军,他十分敬重爷爷,考虑到爷爷年龄大了,他有意给我找些出差的机会,派我回北京看望老人家。每次回到家,爷爷都十分关心部队的情况,问这问那。比如,战士们在想什么?吃得怎么样?一个星期能吃几顿细粮?一天能否保证一顿细粮?干部们能不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们是怎样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的?战士们一个星期能否洗上一次澡?连队养了几头猪?多长时间杀猪吃肉?杀了猪,猪的下水、内脏战士们能否吃到?同时,爷爷还告诫我不要当“兵油子”,就是那种打起仗来枪口抬高一寸、领起赏来胳膊伸得最长的人。我提干后,爷爷又时常告诫我,干部带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知兵、爱兵,还要学会做思想工作。爷爷说:“部队打仗靠战士冲锋陷阵,战斗胜利要靠官兵一致。”
    爷爷会打草鞋,在长征休息的时候他就打草鞋,还教旁边的战士一起打草鞋。平时,爷爷在马背上也会放几双草鞋。有一次,他看到一个小战士掉队,是因为鞋坏了,脚划伤了走不动了,爷爷就从自己的马背上拿了一双草鞋给了战士。这些都是爷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我们讲的。爷爷这些爱兵如子的事例,对我影响很大。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逐渐退居二线工作,有了空闲时间,他就在中南海种兰花。爷爷非常喜爱兰花,据说当年爷爷去考讲武堂,在从四川到云南的一路上,看到有一种白色的花很漂亮,当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花,别人告诉他是兰花,他就挖了两株一直带在身上。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喜欢上了兰花。
    记得我11岁那年,我们在福州参观一个寺庙,寺里有一棵古树。爷爷站在树下说:“这个树上有颗兰花。”大家都很惊讶,抬头仔细一看,上面还真有一颗兰花。爷爷解释说,这是鸟吃了兰草的种子没有消化,然后鸟粪在树上生根发芽,后来他把这颗兰花带回家里种。
    爷爷经常抽时间整理兰花,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兰花的喜爱。我们常跟他一起整理兰花。兰花每年要换盆,要把比较粗糙的根剪掉,我们就只把根揪出来抖落抖落。爷爷说,不行,那些根需要剪掉,兰花的叶子干枯了,还要修剪一下,肥不要上多了。兰花不喜欢大水大肥,兰花的生命力顽强,但开花很不容易,需要很细心的照顾。
    1976年,爷爷去世。奶奶马上向组织报告,上交住房,并提出:“我应该享受自己的待遇,该搬到什么样房子里住就搬过去;朱老总的车立即上交;工作人员按照中央的规定,应回到自己的单位去,因为原来的工作人员是负责照顾朱老总的,现在朱老总不在了,我不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1992年,奶奶去世后,我妈妈也把这种思想继承下来,提出将奶奶的住房退给单位,上交组织。这是爷爷一贯严格的家风。
    (刘济华、何容/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