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尹钧科:历史地理“老顽童”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科学报》 (2013-12- 王庆 参加讨论

    
    尹钧科
    尹钧科认为,如果将北京郊区的历史地理研究也开展起来,不但会推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全面发展,而且会加深对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本报记者 王庆
    过了年,尹钧科先生就73岁了。他的老伴和儿女们 “抱怨”他在家里待不住,今天人在怀柔,明天又跑到了延庆。
    这位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和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就像“老顽童”一样单纯地迷恋着自己的历史地理专业,热衷研究北京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情况,而且对此表现得有些“顽固”。
    不久前,在通州考察跨越港沟河上的一座古桥时,尹钧科快步下到桥底,让同行的人着实紧张了一把,担心这位老爷子摔着。可尹钧科觉得:“实地瞧瞧心里就踏实多了。”
    这些年来,尹钧科踏踏实实地作为主要参与者,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废寝忘食地工作。此外,他全面梳理了北京历代建置沿革,探究北京历史自然灾害,并且将北京历史地理研究拓展至郊区村落。
    两度师从侯仁之
    出生在山东莒县的尹钧科,小时候上山放猪的路上会碰到拿着工具、背着大包的地质考察队员。那时的他非常羡慕这些威风凛凛的大人,希望将来也像他们一样考察全国各地。
    可是,年轻的时候,命运更喜欢跟他开玩笑。
    1961年,一心想考北大地理系的尹钧科高考未能得志,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能考上大学的就已是励志人物,但尹钧科却是憋着一口闷气到了山东师范学院地理系。
    在那里,地理专业书已“喂不饱”这个对知识饥渴的年轻人。他随着兴趣阅读了大量历史著作。
    但他从来都不是个“书呆子”,大二的暑假,他从系里借了帆布包、锤子和罗盘等工具,就在家乡附近的山地进行了地质考察,见到不同的岩石,就留下标本,标上记号。假期结束,尹钧科背着两大包“石头”回到学校。
    他对实地考察的热情深得教地貌学的黄春海老师的赞赏。在他的指导下,尹钧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莒西地质地貌的考察报告》,并在系里作了一次学术报告。
    那个时候,和绝大多数农村同学一样,尹钧科并不知道上完大学还能考研究生。在偶然得知“还有这么一回事”后,他又激动了,感到圆梦北大的机会来了。
    让尹钧科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爱读的历史书和假期考察研究的经历为他大大地增加了砝码——1965年,他考上了历史地理学界泰斗、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教授侯仁之的研究生。
    不过,刚入学不久,尹钧科就赶上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北大的3年,没认真读一本书,没正经上一堂课”。连他的老师侯仁之都成了被批斗的对象。
    1968年,尹钧科遗憾地回到了山东,在泗水二中教书。
    10年后,当得知研究生招生恢复的消息后,他深感矛盾:“上一次没读成,但我都37岁了,要继续读就得撇下3个孩子让妻子照顾。”
    在爱人的鼓励和支持下,尹钧科再度坐在了侯仁之面前,接受恩师的面试。尹钧科说:“上次因为‘文革’没学成,虽然这些年来我只是在中学教书,但周末经常带着《水经注》往野外跑,我就是喜欢这个专业。”
    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的主力
    1978年,尹钧科再度考上侯仁之的研究生,重回北大。1979年,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编纂工作启动。尹钧科成为了研究团队中的主力之一。
    为了查找翔实的北京历史地理资料,他跑遍了北京的多个图书馆。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还对文献史料进行辨别整理和分析研究……那个时候还没有如今便捷的影印和计算机技术,很多资料都是尹钧科手工抄写下来的。
    除了庞杂的案头工作,尹钧科随科研团队还进行了繁复的实地考察,将文献记载与实地所见进行比对,并承担了考察的大量前期准备和后期总结工作。这为日后尹钧科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尹钧科被分配到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仍然被借调到北大地理系专门协助侯仁之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他亲手编绘了《隋》《清》《民国中一、二区》3幅图,写出了每幅图的文字说明,还独自编制了图集后面多达17000余条的地名索引。
    在当年这部《北京历史地图集》的13位编委中,尹钧科年纪最轻,但他的重要性却仅次于主编侯仁之和副主编徐兆奎。因这部作品获得的“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上,尹钧科的证书编号为“3”。
    尹钧科留存的一本《北京历史地图集》扉页上,侯仁之亲笔写道:“钧科同志,最后还是在您的直接努力下,这部图集才得以最终完成和出版。”
    钟情农村
    在参与编绘《北京历史图集》过程中,尹钧科也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如何开辟北京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比较熟悉。以往的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多注重北京城,尤其恩师侯老在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上造诣极深”。同时,尹钧科也发现,有关北京郊区的历史地理研究,却很少有人涉足。
    在他看来,北京城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都,其成长和发展必定与其郊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北京城的水源、对外交通、安全卫戍、城市生活等等,都离不开郊区。同时,郊区的发展也深受城市的影响,两者关系极其密切。
    他认为,如果将北京郊区的历史地理研究也开展起来,不但会推动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全面发展,也会加深对北京城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于是,在关于北京郊区村落的历史文献记载少而分散、缺乏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尹钧科持续积累资料,深入钻研,终于完成并在200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
    在这部著作中,尹钧科讨论了北京郊区村落发展的地理基础和历史背景,推测了村落的起源,论述了北京郊区在秦汉至隋唐、辽金元、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6个历史阶段村落发展的兴衰过程和时代特征,总结了区域村落在名称、形态、分布方面的特点与成因。
    由于几十年来反复跑熟了北京的城乡,尹钧科脑海中清晰地印刻着这里的几乎每个街巷和村落。
    尹钧科的同行孙冬虎发现,他的研究成果早已广泛传播,不止一个区县的人在介绍本地的历史地理情况时,都会提到“根据尹钧科的研究”应该是怎样的情况。
    多次约访尹钧科,他每次都在乡下。一天傍晚,从通州回来的尹钧科给本报记者回电:“咱们明天见吧?不然我就去门头沟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