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名人 >

钱基博史传创作的学术来源、贡献和局限性(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刘大胜 参加讨论

    二、钱基博史传思想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史不分,二者之间也会进行一定的转化和促进。《文心雕龙》以参悟文心为基点,对传统学术进行成体系而有新解的学术批评,可见由体悟传统文论和文法亦可以通达传统学术整体。《文心雕龙》后来被列为集部诗文评类的经典著作,为后世学人提供了一条以诗文评参悟学术的路径。钱基博有专门研究诗文评的著述,集中在《钱基博集·后东塾读书杂志》、《钱基博集·集部论稿初编》中。就史学领域来讲,也可以从文心中求史通。即通过体会史学著作的文章作法,由文心而求得史传写作的真正贯通。由文心求史通是一种学术理念,直到民国很多学人还在运用,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钱基博在此方面达到了精微的境界。
    钱基博多次在大学教授《史记》,非常推崇其写作手法,曾说:“史公自序‘总括六艺百家之言’,而余则谓《史记》文章,郁勃之情,得之《离骚》;雄肆之笔,本于《国策》;借古人之事实,抒自我之块垒;沉郁顿挫,略同《离骚》;而讽议时政,则本《小雅》。所谓史书之体,而诗骚之文也。”(22)从诗文评的角度讲,《史记》的郁勃之情、雄肆之笔、沉郁顿挫、讽议时政均承自先秦经典,亦文亦史,兼备文史特征。钱基博认为这与司马迁所讲的“总括六艺百家之言”,有相通之处。
    关于《史记》与《汉书》的区别,钱基博曰:“惟迁文直而气肆,固辞赡而裁密;迁寄微情妙旨于文辞蹊跷之外,而固则情旨尽露于文辞蹊跷之中。”(23)在引用《公孙弘传赞》后,他再次论述《史记》与《汉书》的不同,“(班固)借公孙弘以综叙一代人物,虽不如司马迁之卓荦为杰,而和雅舂容,不大声色而意度宏远,亦非司马迁之好奇负气所有。特意尽于辞,无迁之微情妙旨!”(24)钱基博认为《汉书》有自己的文章特色,总体不如《史记》。这里对《史记》与《汉书》所做的对比,基本上是从文风、文意的角度出发。
    关于陈寿《三国志》,钱基博也有简要的分析:“寿则太史公之别子,而变之以简隽也。”(25)“其文章不事雕饰而波澜老成,一出一入,高简有法;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于司马迁、班固以外,自成一格。盖史公短长相生,而出以雄肆;《汉书》奇偶错综,而求为雅练;寿志三国,雄肆不如史公,雅练亦逊班固;而不矜才气,自然温润,平流跃波,曲折都到焉。马迁意态雄杰,寿则体态闲暇,此其较也。”(26)在对比中阐发各自的文章特点,是诗文评的重要方式。钱基博认为陈寿继承了司马迁的文章特点,与班固风格不同。陈寿有不如司马迁和班固之处,比如雄肆不如司马迁,雅练不如班固,但是文风曲折温润,不矜己长,不轻人短,不逞才气,独有一番文章特色。
    对于范晔《后汉书》的写作手法,钱基博也有深入的论述:“世尤传诵者,《皇后纪序论》、《宦官传序论》、《逸民传序论》、《二十八将传论》;然细籀所作,平平叙去,腴畅有之;而排体贬跌宕之致,此班氏稍加典缛,而苍劲不及。独《左雄传论》依仿《汉书·公孙宏传赞》,抑扬爽朗,差似放纵。”(27)钱基博不但对《后汉书》做了深入的分析,而且把其与《史记》、《汉书》做对比:“其为文章,奇偶错综,与班固同,然班固体密而气尚疏,范晔偶胜而机则滞;班固《汉书》诸序论,思能入微,而才复足以笼钜;而晔《后汉》诸序论,文欲放笔,而气不足以运辞;一则杰然自树质干,一则隤然不能振起。班固赡茂而能遒肆,其力劲;而晔整瞻而未骏发,其气窳。衡厥得失,晔实愧班。”(28)钱基博认为范晔与司马迁和陈寿有别,与班固风格相似,但二者之间又有不同,总体来讲范晔不如班固。
    钱基博研究最深的是前四史,认为风格不同,《史记》、《三国志》与《汉书》、《后汉书》分别是一类,后者略逊前者,各以《史记》、《汉书》为高。同时对正史有通盘考虑,把二十四史分为两类:“若以文章衡廿四史,可分二派。如陈寿《三国志》……斯皆推本《史记》,文学史公也;余如范晔《后汉书》……斯皆追踪《汉书》,文隶班固者也。前者辞体解散,于疏纵中见雄快,后者体裁绮密,于偶整中见凝练,此固《史》、《汉》文章之别,亦廿四史文章之两大派也。唯《汉书》纪传,体同《史记》;而班文整密,则异史公。”(29)章法、句法、文风是诗文评的重要内容。钱基博把二十四史分成两类:“辞体解散,于疏纵中见雄快”,“体裁绮密,于偶整中见凝练”,分别衍自《史记》和《汉书》。这两类文章风格构成了传统史传写作的主体,绵延千载。就钱基博个人文风来讲,则是“典重少姿致”,“务为抑扬爽朗”,“益以典雅古遒”(30),兼收二者之长,偏于史记一类。
    对于《史记》和《汉书》两种文章类型的源流,钱基博也有分析:“夷考先史公而作史者,则有《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国策》在。其中《左传》记事,余皆纪言,然《尚书》、《左传》、《国语》,文属一类,而《国策》之文,则另辟一途也,欲知马、班之异同,不可不明此二者之别。”(31)《史记》和《汉书》两者源流不同,一个多学《战国策》,一个多学《尚书》、《左传》。《尚书》奇偶相生,音韵克谐,《左传》和《国语》骈散结合;《战国策》章句不限长短,文气纵横恣肆,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所以钱基博才说:“班氏之文,衍《尚书》、《左氏》,寓偶于奇;而史公则出《国策》,化堆砌为烟云,变整密为疏荡者也。”(32)
    对韩愈的碑传文章,钱基博也从诗文评的角度入手,就祭文、碑志、行状、表状四部分进行专门论述。这部分内容在《韩愈志》与《韩文读语》中有重复,二者又略有不同。在祭文部分,钱基博认为:“《昌黎集》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祭文,四言最多最佳,如《祭穆员外文》、《祭河南张员外文》、《祭侯主簿文》,难在话念平生,情事曲绘,而跌宕俊迈,鼓舞铿锵,不可以方物。……《祭十二郎文》,骨肉之痛,急不暇修饰。纵笔一挥,而于喷薄处见雄肆,于呜咽处见深恳,提振转折,迈往莫御,如云驱飙驰,又如龙虎吟啸,放声长号而气格自紧健。”(33)祭文重在叙事中呈现被祭者的生平志业,展现作者的情深义重。韩愈撰写祭文有独到之处,被后世传诵较广的是《祭十二郎文》,钱基博阐释了其文辞、文法特点。
    在碑志部分,钱基博总结中国碑志主要有两类,“其一蔡伯喈体,语多虚赞而纬以事历,《文选》、《文苑英华》诸碑多属此宗;其一韩昌黎体,事尚实叙而裁如史传,唐宋八家以下多属此宗。”(34)钱基博把韩愈所写的碑志单列出来,作为两种碑志类型之一,视其为开创之作,可见其重要性。
    钱基博把韩愈碑志人物的类型分为王侯将相、文武具寮、经生文儒、忠臣奇士、服食方术、至亲好友几类。论述道:“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其气浑灏以转;其辞铸炼以嶷,气载其辞;辞凝其气;奇字奥句,不见滞笔;豪曲快字,不见佻意,骨重气驶,章妥句适,一集之中,此为第一!后世惟元元遗山足以嗣之。”(35)钱基博按照文风类型把韩愈碑志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豪曲快字,原本孟子之跌宕昭彰,而运以司马迁之浩气逸致者,如《乌氏庙碑铭》……是也。”第二类是:“奇字拗语,旁参扬雄之矜重古奥,而运以司马迁之浩气逸致者,如《袁氏先庙碑》……是也。”第三类是:“不为长句而为短语,不为拗调而用缓节,冲容温厚,自然安雅,矜慎而出以优游,廉杀而不为拗蹇者,如《施先生墓铭》……是也。”(36)三类碑志的文风因源流不同而有明显区别,韩愈在借鉴过程中又参酌己意,从而成就了博大的著述气象。正如钱基博所言:“杜少陵论诗绝句云:‘转益多师是吾师。’此杜之所以成诗伯;亦韩之所以为文宗也。”(37)
    对于韩愈的部分碑志,钱基博引用《文心雕龙》进行辨析:“《文心雕龙》论诔碑曰:‘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盖碑志以叙事为体,不以抒情为本;以昭德为美,不以议论为贵,观昌黎《殿中少监马君墓志》,抚今追昔,感慨存亡,指在抒情,而《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以李君服食致死,而历著并时所见以药败者六七公以为世戒;皆非碑志正体。”(38)他认为以抒情为本、以议论为贵的碑志不是碑志正体,碑志应该以叙事为体、以昭德为美。
    关于行状,钱基博指出仅有两篇,一为《赠太傅董公行状》,一为《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主要对《董公行状》的篇章结构和文风特点进行分析:“《董公行状》,文特雄肆,直起直落,不著一句议论,前半实叙,后半虚写,想系爵位既高,身家益重,持禄固宠,无可称说。观其在宰相五年,在汴州三年,皆于无可著笔处著笔;行文尽俊伟,而细按无事实,虚摹风度,酣畅淋漓;可以悟文章虚实兼权之法。……《董公状》气雄势逸,其文肆,盖碑施勒石,语贵矜练;而状上史官,词宜信达;所施攸宜,格亦随之。”(39)《赠太傅董公行状》文风恣肆雄峻,叙事详略得当,深得文章虚实相间之法,是韩愈碑传文章中的佳作。
    关于表状,钱基博依然从篇章结构和文风特点对几篇文章进行分析:“《论佛骨表》,辨切而多讽,急言竭论,气自优衍。《潮州刺史谢上表》情高以全采,仰首鸣号,文却雅壮。跌宕昭章,不为缥缈浮音!学佛本非为长生;而事佛必以凶折,却亦并无证据,韩公无中生有,两两相形;语出悬揣,却说来凿凿有据,可以悟文章翻空易奇之妙。《黄家贼事宜状》、《论淮西事宜状》,鲜明紧健,又是一格!”(40)《论佛骨表》是韩愈的名篇,历来受学人高度赞誉,钱基博给予同样称颂,认为该篇“悟文章翻空易奇之妙”,是韩愈的代表作。
    综上所述,钱基博按照祭文、碑志、行状、表状几个类别,对韩愈碑传文章的具体篇章进行了分析,论述侧重文章风格和章法结构。无论是对以《史记》为代表的正史,还是对韩愈的碑传文章,采取的方式基本是从文心求史通,这是一部分传统文人的学术突破点。钱基博通过诗文评挖掘了文心的蕴意,体悟出传统文史互通的重要途径,这是其在史传创作上的最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