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俄罗斯女性,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唐代历史、敦煌学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她参与了俄罗斯科学院组织的俄文10卷本巨著《中国通史》的编写,并被中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为外籍讲座教授。 这位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便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所长伊琳娜·波波娃。 7月11日正值西安酷暑,但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树荫下,依然有几分清凉。记者在该校的俄语中心见到了来西安做研究的波波娃教授。波波娃这次来西安20多天,要参加“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长安”国际学术会议,并和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韩小忙教授、外国语学院的孟霞教授进行西夏文献《天盛律令》的俄文转中文翻译工作,完成后将和中国学者所著的西夏文转中文译本进行比对,以深入了解俄罗斯学者对西夏文的掌握情况和俄罗斯的西夏学研究现状。 波波娃的汉字写得不错,这源于她从小对汉字的热爱。波波娃的母亲上世纪50年代在莫斯科上大学时,便结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勤学刻苦的中国同学和中国文化的魅力让波波娃母亲称赞,也在波波娃的心中种下了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种子。“汉字太精妙,太不可思议了!”波波娃回忆自己初识汉字的感受,“看字知意,不用繁杂的拼写和朗读,就能明确表达意思。” 1983年,波波娃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东方系中国史专业,之后获副博士、博士学位。1986年,她便走上了东方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道路。 长期以来,波波娃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对唐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盛唐风华、丝路交流都深深吸引着她的目光。由于东方文献研究所有丰富的敦煌文献,波波娃对敦煌学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她曾邀请“敦煌女儿”樊锦诗去位于圣彼得堡的研究所参加国际敦煌学学术会议。提起樊锦诗,波波娃惊叹:“伟大的女性!她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守,是我们女性的一大传奇。” 敦煌学是煌煌显学,它的热度,也同样彰显着“一带一路”倡议所受到的国际认同。“中俄两国是友好国家,俄罗斯人一定要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学习中国的文化。”波波娃说。基于这样的考虑,近年来,波波娃在圣彼得堡的研究所每月举办1次中国文化讲座,讲述现代中国、敦煌学、俄罗斯汉学历史等内容,每次都能吸引百余名年轻人前来聆听。“在俄罗斯青年看来,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时髦。”波波娃说。 为了集纳已有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推进俄罗斯人了解中国,2008年,90岁高龄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赫文斯基主持俄文版《中国通史》的编写。这部10卷本的巨著,从石器时代开始,将中国历史娓娓道来。参与编写通史的有俄罗斯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等,仅编写从三国到五代十国的第3卷、从五代十国到宋辽金的第4卷,就有包括波波娃在内的10人团队夜以继日地推进。虽然东方文献研究所有俄罗斯90%以上的东方文献,但为了更好地获取第一手素材,波波娃曾多次来中国查阅资料、文献,得到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2013年,陕西师大代表团曾到访东方文献研究所,寻找与该所进行学术合作的可能。这一举动事出有因:2012年,陕西师大就成立了俄语中心,为学习俄语和对俄罗斯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平台,并积极组织中俄学术交流,邀请俄罗斯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的俄罗斯研究者来西安访问。2014年,学校邀请波波娃来西安讲学,并着手协助其申请“长江学者”。2015年,喜讯传来,波波娃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入选长江学者,教育部会给予她学术研究支持。我们学校也成立了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工作室,组建团队,依托历史文化学院和俄语中心的既有实力,为波波娃教授同我们的学术合作提供良好条件。”陕西师大俄语系主任、俄语中心中方主任孟霞教授说。 采访时,波波娃数次打开东方文献研究所的网站,对她们的学术成果如数家珍。在《中国通史》的介绍页面上,一方篆体的“中国通史”红印,烙刻在古色古香的俄文封面上,相映成趣。正文中流淌的,是绵延不断的中国历史文化,是“一带一路”连接起的中俄情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