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鲜卑人或已开始食用粟黍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春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曾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鲜卑曾从大兴安岭的森林走向草原进而入主中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建立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快了中国北方的封建化乃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而鲜卑的早期历史一直处于扑朔迷离的阶段。近日,来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和扎赉诺尔区文管所等机构的多位学者,共同发表了有关早期鲜卑人碳(C)、氮(N)和硫(S)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合作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揭示早期鲜卑人的社会演变等具有价值。 此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鲜卑的研究一直依赖文献记载,如《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等文献就记载了鲜卑族发源于嫩江东北、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兴安岭森林地区,主要以狩猎为生;《魏书》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公元25—55年),鲜卑走出森林“南迁大泽”,到达今天的呼伦贝尔草原。在该地区生活了大约一个世纪后,鲜卑再次南迁。然而,由于早期鲜卑没有自己的文字,《魏书》等史籍对于早期鲜卑的记录也较为零星散碎,无法全面揭示其古代社会面貌。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一批早期鲜卑遗存得以相继发现,为早期鲜卑历史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鲜卑遗存发现较少,故而其所提供的早期鲜卑历史信息也非常有限。 而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能真实反映人和动物生前一定时期内的食物来源、生活方式等信息。研究先民和动物骨骼稳定同位素水平,是了解先民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者认为,早期鲜卑自走出森林进入草原地区之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如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与汉民族交流的加强等)的改变,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原有的生计方式。因此,通过对早期鲜卑人群食物结构的重建,来探讨其生计方式及其可能存在的转变,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全面揭示早期鲜卑历史,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于早期鲜卑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扎赉诺尔、团结和东乌珠尔早期鲜卑墓地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学者们初步揭示了大约生活于公元25 年至公元一世纪末的早期鲜卑的食物结构和生计方式。研究显示,早期鲜卑的食谱包括碳四植物(以粟、黍类植物为代表),很可能来自其从事的少量粟作农业,然而也不排除通过与周边农耕民族贸易获得。同时,鲜卑先民营养级较高,肉食类食物在食物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考古研究表明,这些肉食资源可能主要来自于先民经营的游牧经济,兼有部分狩猎经济。 “我们目前的这些研究结论,是基于考古出土资料和鲜卑骨骼稳定同位素多个角度得出的初步结论。此前,学术界尚未从这些方面关注过这一问题。骨骼胶原蛋白稳定同位素研究方法与其他方法一起,可为鲜卑起源、发展和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如鲜卑生存环境的变迁、家畜资源利用方式的揭示、农业和畜牧业经济方式的探讨等等。当然,我们的结论未来也需要更多考古出土材料来进行证实,尤其需要加强鲜卑考古中的植物考古学和动物考古学研究工作。” 主持这项研究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张国文,如此向记者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张国文一直在以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方法进行鲜卑考古和历史的研究,其博士论文是《拓拔鲜卑汉化过程中生业模式转变的C、N、S稳定同位素分析》。目前,他主要集中于北方游牧和农耕经济关系研究、淮河流域农业起源研究。他还介绍,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在考古学研究中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如家猪驯化研究、家猫的驯化研究等家畜驯化研究,人类起源和传播研究,农业起源研究等等。此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古代人类的最直接的食谱信息,利用科技分析方法揭示出很多传统考古方法无法提供的潜在考古学信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