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原模式和东方模式 铜石并用时代前后,中原和江汉地区着大体一致的显著社会变革趋势,同时,逐渐形成两种具有一定地方性特点的社会发展方式或文明演进模式,即中原模式和东方模式(29)。但江汉地区又与同归入东方模式的良渚、红山等有所差别(30),可称江汉亚模式。 中原和江汉地区铜石并用时代前后普遍发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父系家庭和家族组织凸现。灵宝西坡、安乡划城岗(31)等墓地不同级别墓葬分区埋葬,枣阳雕龙碑(32)、邓州八里岗(33)、郑州大河村(34)等地的房屋成套成排分布,都应当与中原和江汉地区父系家庭和家族组织的凸现有关(35)。 2.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工。中原龙山时代王湾三期文化、陶寺文化等的精美黑陶、彩绘陶、玉石器,以及铜器等,江汉大溪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的精美玉石器等,都应当与专门工匠的存在有关。不同的是,中原高规格器物的制作原料可能主要在当地,主要涉及原料和产品的控制与分配问题,而江汉腹地并不存在玉石器原料,可能还涉及与峡江等地的远距离贸易(36)。 3.社会趋于复杂化,呈现万国林立的状态。铜石并用时代以后聚落分化,出现中心聚落,社会渐趋复杂化。尤其龙山时代前后中原和江汉地区都城垣林立,这和良渚文化良渚古城唯我独尊的情况有显著差别。陶寺文化虽有庞大的陶寺古城,但其对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造律台文化中诸多城垣聚落可能还不具有实质的统属能力,最多也只有中心认同;石家河文化中石家河古城虽然最大,但既然周围还有那么多大小不同的古城,说明石家河古城聚落并不具有绝对权力。总体属于万国林立的“古国”时代(37)。 4.冲突加剧,战争频仍。城垣、玉石钺、箭镞、乱葬坑的增多,都当与人群间越来越频繁的冲突和战争密切相关。 中原和江汉地区文明演进模式,或者中原模式和东方模式之江汉亚模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原地区重贵轻富,而江汉地区富贵并重。中原如西坡大墓,阔大墓室内随葬精美玉钺以及成对大口缸、簋形器等陶器,彰显出墓主人具有崇高地位;但随葬品最多一墓不过10余件,且多为粗陋明器,显示出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的特点(38)。而江汉雕龙碑、屈家岭、肖家屋脊等富墓,墓室不是很大,却摆满陶器、猪牲,奢靡浪费,显出富贵并重的特点。 2.中原和江汉地区虽都流行祖先崇拜,但江汉更加淫祀鬼神。两个地区墓葬基本都是竖穴土坑墓,为祖先安排永久的地下居所,同一墓地往往有大致相同的头向和葬俗,聚族而葬,体现对祖先的敬重和对社会秩序的重视。但江汉石家河遗址群的邓家湾、肖家屋脊、印信台等处(39),在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阶段却非常流行“祭祀”遗存,如数以万计的红陶杯、红陶动物和陶人,套尊、倒立尊、扣碗、“祭坛”等,屈家岭遗址也有类似现象。 3.中原地区比江汉地区武备发达。中原地区城垣基本都是版筑,比江汉地区多半堆筑而成的城垣更为规整陡直,防御功能更佳。中原和江汉都有专门的伐兵玉石钺,但作为远程武器的箭镞却是中原远为先进,王湾三期文化“用作武器的石镞不仅数量多、磨制精,而且形式多样:有三棱、四棱、六棱、圆锥、柳叶形等多种。反之,石家河文化……镞数量少、磨制不精且形式单调,主要为继承屈家岭文化而来的一种落后的宽扁柳叶形镞。”(40) 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中原生计较为艰苦,文化颇多波折,故能长存忧患,自强不息,而江汉生活较为优裕,文化发展平稳,难免耽于安乐,少思进取,这或许就是中原之兴与江汉之衰的主要原因,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41)。 龙山时代中原地区已经有“稻、黍、稷、麦、菽”所谓“五谷”(42),而江汉地区农作物基本都是水稻,有人或许会说是由于江汉地区作物的单调,使得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气候冷干时期食物来源可能不如中原北方地区稳定,从而造成江汉之衰。其实中原虽有“五谷”,但占绝对优势的仍然是粟和黍,新来的小麦在农业中比重还很小;而江汉平原除水稻外,也有少量粟的种植(43),长时期属于江汉传统的鄂北豫南更是稻粟混作,而且江汉地区还有丰富的鱼类水产资源。这说明中原和江汉地区的农业基本都是多元状态。更进一步说,如果气候变迁造成江汉地区出现危机,那么其北的中原地区面临的危机一定更大。可见以江汉地区稻作农业的单调解释其文化衰变存在诸多问题。实际情况可能是吃“五谷杂粮”的中原总体生活较为艰苦,气候恶化时面临生存危机;而江汉“鱼米之乡”经济长期较为稳定,生活更加优裕。 中原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敏感的气候条件,还决定其文化发展颇多波折,呈现盛则辐展四方,衰则四面临敌的态势。“气候干冷时,迫于生存压力的北方文化大规模南下,挣脱沼泽水患之苦的东、南方文化迅速膨胀;中原文化农耕条件不如前优越,内部矛盾增加且外部压力加大,实力必然遭受影响。气候暖湿时,北方文化安于故地甚至北移,东、南方文化由于沼泽水患而影响发展;中原文化的农耕条件明显改善,内部矛盾减小甚至对外开拓,实力自会明显增加。”(44)而江汉地区气候更加稳定,发展较为平稳,盛则北进中原,衰则中原人南下,对外关系更加单调。这样经过较长时期的锤炼积淀,就使得中原地区文化容易形成海纳百川、机智变通和长存忧患、自强不息的特质,而江汉地区可能养成相对封闭、骄傲自满、耽于安乐的风气。这样的文化特质差异,为中原文化之兴和江汉文化之衰埋下了伏笔(45)。当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干冷气候事件导致北方文化多米诺骨牌式南向移动的时候,江汉文化被南下的中原文化击败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约2000年后,“小国僻远之秦”(《史记·六国年表》)而能伐楚成功,几乎是禹征三苗的翻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