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中华农业文明的融合与再生(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思明 刘启振 参加讨论

    域外农作物对传统饮食结构的影响
    根据《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农书的统计,中国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南北朝《齐民要术》中蔬菜数量增加到35种;至清代《植物名实图考》则进一步增至176种之多。大量域外蔬菜作物的引进,弥补了原产蔬菜品种较少的缺陷,从而也奠定了中国蔬菜以瓜、茄、菜、豆为主的格局。
    明代之前,中国境内还没有辣椒,人们使用花椒、食茱萸等给食物调出辛辣之味。辣椒传入之初主要用作观赏植物,后来人们发现它具有温胃、暖脾和解毒化瘴的功效,逐渐作为蔬菜进行广泛栽培。18世纪中期以后,辣椒的发展尤其迅速,在长江中游、上游,西南、西北的许多省区甚至成为蔬中要品,几乎每食必备。辣椒食法多样,可生食、炒食,亦可干制、腌制、酱制。番茄可生食、煮食,或加工成番茄汁和酱。南瓜为常见瓜果蔬菜,分南瓜、西葫芦和笋瓜3个种。南瓜在明中叶以后栽培日盛,逐渐遍及全国;西葫芦和笋瓜在清中叶以后栽培也越来越普遍,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蔬菜。
    先秦时期,葡萄已经在西域地区栽培。西汉以后,葡萄开始引进中原。唐代是葡萄栽培快速发展的时期,从西域引进了马乳葡萄等优良品种。《酉阳杂俎》《农桑衣食撮要》《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文献都记载有很多中土培育的葡萄品种。葡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非常丰富,这也是它得到快速而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可用作蔬菜或果品食用的域外作物有西瓜、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汉代以前,中国只会利用动物的脂,甚少生产植物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一种含油量高的植物。中国本土驯化出来、能够榨籽作油的作物,一种是大麻籽,一种是荏,这是中国早期的植物油。但由于二者出油率较低,人们普遍食用的还是动物油(猪油等)。芝麻的传入为中国利用植物油找到了一条新途径。由于口味佳、出油率高,芝麻大规模地替代了本土的大麻和荏,芝麻油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植物油。芝麻的传入开拓了中国植物油生产的新纪元。直到宋代由于油菜和大豆被利用为油料,才逐渐打破了芝麻独霸“油坛”的局面。
    明清时期,花生和向日葵的传入又为油料生产增添了新的原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用油品种。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有五种: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其中域外传入的作物就占了三种。由此,足以证明域外作物在中国油料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域外农作物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域外农作物包括大宗经济作物,还有很多可用作粮食的作物,都可以成为商品以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要。人口的大量增加,造成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这些传入的域外农作物为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棉花传入以前,中国原有服装原料主要有四种:丝、麻、葛、毛。当时的布匹主要是麻布。宋元时期,棉花从边疆地区进入内地。较之养蚕和种麻,植棉具有明显的优势。棉花很快打破了以丝麻为衣的垄断格局,明代起成为中国人的主要衣着原料。直到今天,棉布都是服装材料相当重要的一个来源。
    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造酒饮酒历史。古人早期利用原产作物粟、黍、稻等谷物制酒。后来,高粱、小麦、大麦、玉米、薏苡等域外起源的粮食作物也成为中国酒的主要原料来源。其中,高粱是酿制白酒的最佳原料,小麦则是制麦曲的最理想原料。此外,外来薯类作物(甘薯、木薯、马铃薯等)、豆类作物(绿豆、豌豆等)也逐渐在传统酿酒行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引进水果,如葡萄、石榴、西瓜等也都被用来酿制各种酒,尤其是葡萄酒,影响既深且远。
    总之,各种域外作物嘉种经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陆续引入中国,经过不断的本土化发展,逐渐适应了各地的风土环境,培育出很多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种。域外农作物的引种,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种资源,同时还促进了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等产业的进步,衣着食物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交流研究”(16AZS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