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从统一和分裂看中国民族关系 中国的历史上,有统一,有分裂。《三国演义》开宗明义就写了一段精彩的论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中国历史来看,这个论断有深刻的道理。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历经多次战乱、分裂,但依然归为一统,主要是有中国特殊的文化传统。而世界历史上一些曾有强大势力和影响的国家,分裂、灭亡后再也不能恢复统一。中国有“合”的趋势,有强烈的统一理念。这种理念的基础是各地区、各民族之间越益紧密、难以分割的关系,使各民族对“中国”的认识不断升华。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叙述单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名义、“中国”的正统对各民族显得越来越重要。 南北朝时期“中国”已成为正统的代名词。《魏书》称北魏是“中国”“皇魏”“大魏”,并宣称魏乃“神州之上国”。历史上各王朝以金、木、水、火、土五德传承,是华夏正统观的重要内容。魏孝文帝下诏定德运为水德,(11)是继承“中国”的重要标志。北魏称东晋为“僭晋”,称南朝宋、齐、梁为“岛夷”,从名义上标榜拓跋魏的正宗地位,而南朝正史则视北魏为“虏”。 辽宋夏金时期也是中国分裂时期,但各王朝都不自外于中国,争抢“中国”名义,并以“德运”之说维护自己的正统。宋受周禅,为火德。辽朝统治者在接受华夏文明后,“中国”意识逐步产生。辽兴宗重熙年间开始以北朝自称,道宗末年修成的《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12),这是对中国传统的明确认同。辽承石晋的金德,称本朝为水德。西夏景宗立国称帝时向宋朝所上表章即蕴含正统意识,如“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13)。西夏也遵循“德运”之说,定为金德。金朝自熙宗改制后,汉化更趋明显。至海陵王时代,以华夏正统自居。金朝也持德运之说,原定金德,后更定为土德。(14)辽宋夏金各朝自诩中国正统,德运分别为水、火、金、土,证明当时各朝虽主体民族不同,但都认同中国的帝统。宋与辽、金互称南北朝,实际上都承认是中国。西夏称东部的宋朝为“东汉”,称西部的吐蕃为“西羌”,也显示出自己的地位和各政权同属中国的思想。这一时期虽是各朝分立,但对中华民族政治和文化皆有高度共同认知。 元代依民族设置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元代后期在居庸关云台门洞两侧镌刻佛经,使用了六种文字,分别为汉文、梵文、八思巴字、藏文、回鹘文、西夏文。汉人在元代民族地位低下,但汉文化代表主体、先进文化;梵文是佛经的原始文字,代表佛教文化;八思巴字代表主体民族蒙古族的文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则代表了第二等级色目人的文化。此外,在敦煌的速来蛮西宁王碑、甘肃省永昌圣容寺附近的石壁上都有这六种文字镌刻的六字真言。这证明以上六种文字是当时政府认可、流行的文字。当时虽仍有大量契丹人和女真人,但其文字却无缘进入这些石刻之中,反映出这两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地位,折射出当时的民族关系。 总之,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无论与中原王朝分立的,还是统一了全国的少数民族王朝,都力图接续中原王朝的正统,继承五行德运,认为自己是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史上的分立政权,实质往往不是民族之争,而是政权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无论是汉族为统治民族,还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都是中国的统一。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属于同一个国家内的纷争,是兄弟阋墙。 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的分裂活动带有严重的外国干涉或操纵色彩。如日本侵华时期建立的伪满洲国、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都是日本侵略者与汉奸勾结的傀儡政权。他们的分裂活动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彻底破产。当代的“藏独”“疆独”也无不受到外国势力的指使,应当引起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当地民族的高度警惕。当然,他们的分裂活动也一定会彻底失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