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文化的确立,是继仰韶文化之后最重要的发现。它不仅在实践上填补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间的空白,而且,为中国本土追寻中华文化的来源,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龙山文化作为一种考古学文化,意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龙山文化,是指空间上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时值新石器时代晚期或铜石并用时代,以灰黑陶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由于其文化内涵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故又有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现在又称之为海岱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或称后冈二期文化,现又将其和后集中类型合称为中原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山西龙山文化、河北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以及各种龙山文化的地方性变体等不同龙山文化之分。对此,学术界现在多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大的时期来对待,称为龙山时代。狭义的龙山文化,则是指最初发现这一文化的区域,即分布于黄河淮河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亦即现在所谓的海岱龙山文化。 城址是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具有防御工程的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礼记·礼运》中即是将“城郭沟池以为固”作为国家出现的一条重要标志。目前,仅在海岱龙山文化区内,经过田野工作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除了城子崖之外,还有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阳谷景阳岗、五莲丹土、日照两城镇、费县方城、连云港藤花落、滕州庄里西、日照尧王城等十余处明确的龙山文化城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城址以外,龙山文化遗址还发掘出了大规模的随葬品,比如临朐的西朱封。以西朱封规格最高的墓葬M202为例,该墓一棺一椁,棺椁皆施彩绘,随葬器物多达近50件,包括玉冠饰、玉簪、玉钺、玉刀和绿松石串饰、蛋壳黑陶高柄杯和鳄鱼鳞板等等。而同墓地的小墓,则没有葬具,只随葬少量陶器,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社会是高度分化的。不仅如此,大汶口、龙山文化的许多文明要素,比如厚葬的传统、随葬玉器的传统、棺椁制度等等,显然是被后来的商周文明所继承和发展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龙山文化处于文明社会的形成时期,正因为如此,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这一文化,对于解决中国上古社会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这一重要课题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东夷族的社会结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精神信仰以及夷夏关系等方面内容的一条主要途径。 历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海岱文化区考古遗址 1990年 山东城子崖龙山与岳石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 1991年 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新石器时代) 1994年 安徽尉迟寺大汶口文化聚落遗址(新石器时代) 1995年 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周代) 1997年 山东章丘西河遗址(新石器时代) 2000年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时代城址(新石器时代) 2008年 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商周时期) 2009年 安徽固镇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新石器时代) 2010年 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商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