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会通的视角。 中国传统史学具有“通史家风”的底蕴,体现出自觉的会通意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是仅仅看抗日战争时期本身,历史的倒影是拉长的,历史的回声响起的是未来的音调,历史的作用是具有穿透力的。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影响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不囿于8年抗战时期,而是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之中。抗战胜利后4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并不是仅仅因为抗战胜利后几年国共两党的表现,而是国共两党在28年包括8年抗战的历史长途中水到渠成的结果。正如1949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28岁生日这天,当时中国其他民主党派向中国共产党发出的贺电那样:“假如中国人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不知道黑暗的日子何时才能终了。”历史也回答了1915年冬少年周恩来在《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中的问题:“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11BKS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