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教授对于中国抗战史有着深入研究,其著作《中国,被遗忘的盟友》详尽再现了中国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情形,剖析了中国作为英美等国昔日盟友却被“遗忘”的原因。他认为,在今天,认真探讨中国抗战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看待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牺牲与贡献?如何深刻认识历史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米特教授。 冷战是中国二战史被遗忘主因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评价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牺牲与贡献? 拉纳·米特:中国处于二战盟军取得整体胜利的中心环节。一言以概之,若没有中国,盟军取得胜利要困难得多。 我们可以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来理解中国坚持抗战的重要性。1938年秋,中国战场的情形岌岌可危,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1938年4月,尽管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取得胜利,但随着日本重新集结、攻陷徐州,中国很快失去了优势。10月末,武汉的军事指挥中心也落入敌手。一位英国外交官表示,中国继续坚持抵抗已经没有意义,何苦还要打一场已经失利的战争?甚至很多外部观察员认为,中国已经难以支撑下去,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中国战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没有妥协,而是继续坚持斗争,并取得了抗战胜利。然而,作为英美等国的昔日盟友,中国在二战中的牺牲与贡献后来却被遗忘。您在书中写道,冷战是中国被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能否谈谈这一问题? 拉纳·米特:中国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战时盟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执政。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经历了多年的僵局。冷战时期,西方无法获得中国的相关档案及文献资料,也鲜有机会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因此,在书写二战历史问题时,很难将中国战场的抗战部分包括在内。当然,这一情况在近些年已有了显著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