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剑川海门口遗址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云南考古 newdu 参加讨论

    海门口遗址位于大理剑川县甸南镇海口村海尾河以西,面积约10万平方米。遗址于1957年向西拓宽海尾河而发现并进行发掘清理,1978年、2008年先后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其中2008年发掘入选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直至铜器时代,为建立滇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和完善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谱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所与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对遗址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发掘,这也是双方合作共建考古学教学实习基地以来开展的首次田野考古实习。发掘共布5×5米探方35个、探沟4条,总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发掘核心区位于第三次发掘区(河滨区)西南部,地理上属于海尾河西岸的一级台地前缘,另在河滨区与台地间缓坡地带布有小面积发掘点两处。发掘点采用RTK布控,资料信息可以纳入到遗址既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执行,在此过程中大量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影像三维建模、全站仪测绘等技术手段,并对所有堆积单位做浮选,典型探方做筛选,以全面获取信息资料,发掘资料采用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系统统一管理。
    发掘区域文化堆积厚度多在2.5米以内,上部为水平分布的近现代地层,下部为青铜时代以及更早阶段遗存,仅有少量其它时期遗迹单位发现。共清理灰坑123个、灰沟24条、房址5座、灶8个、路1条、墓葬2座。1号房址是一座平地起建、坐西朝东的“凹”字形建筑,南北长15.3米,东西宽7.5米。现存墙基槽、柱洞等相关遗迹。基槽内发现有等距分布的小柱洞,墙体应为夹柱墙。从规模、形制特征等方面判断,1号房址可能为南诏大理时期遗存。4号房址是一座浅穴式建筑,面积较小,属于新石器偏晚阶段遗存。墓葬两座,均为二次葬,属于青铜时代遗存。1号墓葬是一座多人合葬墓,可辨个体数约十八人。2号墓葬为单人墓,随葬陶双耳罐、单耳罐、石锥等。
    出土小件800多件,以玉石器、青铜小件为主。玉器为凿、锛类小型器物。石器以磨制的锥、镞、刀、斧为主,以及杵、凿等器类。青铜小件以明清钱币为多,也有镞、锥等青铜时代遗存。陶器以夹细砂陶为主,夹粗砂陶数量很少,有少量泥质陶。陶色中灰褐、红褐、黄褐陶比重较大,黑褐陶略少,褐陶、灰陶、黑陶少见。早期纹饰陶发达,以戳印、刻划纹饰为主,多以组合纹饰构成三角、条带、方格等图形,制作精美。晚期陶器制作粗糙、陶胎普遍偏厚。主要器类有敛口钵、双耳罐、侈口罐、壶等。
    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有:
    1、新石器时期遗存的发现是对遗址分期体系的重要补充。遗址前三次发掘所获资料以青铜时代以及其后时期遗存为主,新石器时代遗存仅有少量发现,而本年度发掘出土的早期陶器整体上看与宾川白羊村、大理银梭岛、永平新光等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比较接近,年代也应大致相仿。
    2、大大丰富了我们对遗址聚落结构、聚落变迁的认知。遗址前三次发掘都在河滨区,本次发掘核心区在一级台地前缘。发掘表明这一区域新石器时期遗存非常丰富,文化堆积并不厚但层位多、遗迹现象复杂,这充分反映出该区域是这一时期人类居住、活动的核心区。青铜时代这一区域有墓葬出现,而同期的居址类遗存则发现于台地与河滨间的缓坡地带,结合以往发掘的情况,可以大致认为,遗址新石器时期人群主要居住于一级台地区域,其后主要生活区逐步向河滨区发展。
    3、为墓葬区的寻找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次发掘台地前缘的两个发掘点都发现有二次葬墓葬,一为单人葬、一为多人合葬,两墓葬地层年代均偏晚。尽管还不能就此认定青铜时代偏晚阶段墓地就在一级台地区域,但说明这一区域值得重点关注。而一级台地区域是新石器偏晚阶段人群居住的核心地带也否定了早期阶段墓葬选址于此的可能,这也意味着早期墓葬可能需要到二级台地或者二级台地后部的丘陵前沿地带去找寻。
    4、四川大学考古学系2016年度田野考古实习圆满完成任务。遗址文化堆积厚、遗迹单位复杂多变,出土遗物丰富的遗址为学生锻炼田野发掘能力、后期整理工作能力提供了优质的实验场所。实习队34名同学(本科生24人、硕士研究生9人、博士研究生1人)在4位带队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实践了传统的田野调查与发掘方法,而且将无人机航拍、RTK布控、全站仪测绘、三维建模、田野考古数字平台等技术手段全程贯穿于田野工作中,综合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对田野考古工作有了切身体会,更对如何将学术研究、田野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深度结合服务于社会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发掘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的群众到发掘现场参观,同学们总是耐心为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海门口发掘工地已经成为剑川人民了解考古、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扇窗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