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017年4月,我们完成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工程用地范围内石渚遗址的配合与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继续沿用此前勘探时所设立的永久性测绘总基点,以探区和探方为单位进行发掘,探区QS12E01共布5×5平方米探方72个,实际发掘过程中大部分探方以10×10平方米为单位进行整体发掘操作,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本次发掘共揭露灰沟2条、灰坑25个、房基1处、墙基2处、炉灶1处,采集有大量瓷器、陶器、铜钱、窑具、土样等各类文物标本。发掘证实明清以来石渚的建筑活动十分频繁,与地方文献记载中的“石株市”相吻合;此次发掘宋元时期石渚历史遗存较少,人类活动较微弱;唐五代的石渚则是长沙铜官窑窑业产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泥坑、瓷土矿带以及较多彩绘瓷器的发现证实了唐五代石渚制瓷活动的繁荣,特别是具有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石渚片区也是长沙铜官窑外销瓷的产地之一,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重要端口之一,此次发掘所在区域被当地村民称为“樊家坪”(音),而“石渚”和“樊家”均见于黑石号沉船,黑石号沉船著名的“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褐书题记碗极可能就出自于此地;在早期文化层中,长沙铜官窑瓷器与六朝岳州窑瓷器残次品、硬陶共存,这提示我们石渚可能还存在六朝时期的窑址,也进一步证实了长沙铜官窑与湘江下游汉唐青瓷窑业技术传统之间的渊源关系。此次发掘为拓展长沙铜官窑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崭新的资料,现择要介绍石渚QS12E01发掘区的地层堆积情况和主要遗迹遗物。(图一-三) 图一、石渚遗址发掘前航拍照 图二、石渚遗址鸟瞰 图三、石渚发掘区航拍 (一)地层堆积 QS12E01发掘区文化层之下的原始地貌西南、东南、西北均高,形成一条东北走向的缓坡冲沟,冲沟内地势最低,文化堆积层也最厚,达230厘米。发掘区文化堆积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晚期堆积主要为明清至近现代的建筑和生活垃圾,中期堆积主要为长沙铜官窑取泥、制瓷活动遗存及其废弃堆积,早期为少量两汉六朝时期活动遗存。现以发掘区中部堆积较厚、较完整的TN08E07、TN07E04等探方为例进行发掘区的堆积情况。 第①层:灰色夹杂黄色的砂质粘,厚55-80厘米,致密,全方分布,包含有砖瓦残片、青花瓷片、长沙窑瓷片、铜钱等遗物,为近现代建筑和生活堆积层。该层下有较多明清时期墙基、柱础石、房基等房屋建筑遗存。 第②层:黄色粘土,致密,最厚约80厘米,全方分布,局部呈多层饼状叠压,出土有青花瓷,少量长沙窑瓷片和匣钵,为明清建筑垫土层。 第③层:灰黑色粗砂土,局部夹有黄土块,最厚约50厘米,全方分布,土质松散,出土少量的青花瓷、长沙窑瓷片,为明清时期生产生活废弃堆积。 第④层:灰褐色沙质粘土,夹杂有较多的红烧土颗粒状斑块,最厚约30厘米,疏松,出土有大量的长沙窑瓷片、匣钵等遗物,是唐五代石渚窑业废弃物。该层之下有挖泥洞等较多坑体,坑内多填埋窑业废弃物。 第⑤层:灰黄色泛青的沙质粘土,较致密,最厚40厘米。出土有长沙窑瓷片、匣钵等遗物,有碗、碟、壶、罐等,施青釉、酱釉或乳白釉绿彩,常见装饰褐绿彩绘、贴花等技术。 第⑥层:青灰色沙质粘土,较致密,最厚约60厘米,出土有较少的六朝时期青瓷片、青砖和极少量长沙窑瓷片。 第⑥层之下为黄土面,有少量六朝时期灰坑和柱洞,出土有青釉平底碗、钱纹罐残片等青瓷残件。(图四) 图四、发掘区关键柱地层堆积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