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业主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 勘察设计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施工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监理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间,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宝顶山石刻早在1961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999年,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月12日,四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本已百病缠身的千手观音在经历此次劫难后更加岌岌可危。前期勘察显示,千手观音造像有283只手臂或手指存在不同程度残缺,残缺点403处,残缺手数占总手数的34%;法器存在37处残缺,区域共有约3处残缺,造像共有约11处残缺;断裂/裂隙90处,手部53处,法器24处,区域约有13处。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自2008年启动前期研究工作,2011年初完成方案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同年4月工程实施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6月顺利竣工通过验收。 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主要包括造像石质本体修复、髹漆贴金层修复和彩绘修复三个部分。技术路线为: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状资料留存→编制单只手修复实施方案→表面除尘→不稳定金箔层揭取→揭金后本体现状评估→去除劣化地仗和修补材料→裸露基岩脱盐→风化石质加固→裂隙修复→断裂石质黏接→空鼓石质灌浆→残缺石质补型(包括劣化泥质胎体的更换)→补塑部位打磨修型→精细修型→修复效果检测评估→单只石质修复档案建档→石质修复技术报告编写。 此次保护针对造像石质、贴金、彩绘出现的34种病害,以充分认识文物价值为基础、以尊重文物保护原则为指导,掌握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凝结水、可溶盐等环境因素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本体病害机理深入认知的基础上,以本体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主线,发掘传统髹漆、贴金技艺,结合地域特点,在修复中延续使用原材料(大漆、金箔、矿物颜料)、原工艺,研发新型保护材料,组织微环境监测、微生物病害处理、三维扫描与虚拟修复、X探伤等多学科技术力量顺利完成了造像的保护修复工作。 在工程验收意见中,专家一致认为,工程的组织与实施,遵循了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符合《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前期研究扎实、技术路线合理、技术工艺严谨、施工资料规范完整;同时工程坚持研究与修复并行的原则,解决了诸多的技术难题;充分尊重千手观音造像的宗教文物属性特点,在文物保护和艺术效果与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平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对传统工艺发掘与传承,现代科技和多学科研究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诸多富有创新成效的工作,解决或缓解了长期威胁千手观音造像存在的各种病害,对国内同类型的石窟寺文物保护工作具有示范作用。 四川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业主单位:三苏祠博物馆 勘察设计单位: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四川开禧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四川文博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始建于北宋,元代改宅为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三苏祠、建飨殿、启贤堂和瑞莲亭。嘉庆十八年(1813年)建木假山堂。同治九年(1870年)修前厅、东西厢房。光绪元年(1875年)筑抱月亭、云屿楼。1928年修半潭秋水、八角亭、船坞及百坡亭。1948年再度扩修,形成现有规模,总面积6.5公顷。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三苏祠距震中80公里,深受波及。加之“5·12”汶川地震造成的病害还没完全排除,使得险情进一步加大。经排查核实,三苏祠内建筑结构受损、屋架严重倾斜、屋面大面积滑瓦。受损严重的有72处,面积约12000平方米。 2013年6月,三苏祠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4·20”灾后重点文物保护维修项目,对三苏祠内16处文物建筑进行重点维修,将多年遗留问题进行全面解决,使其得以更好地保存。这也是“4·20”芦山地震一般灾区首个开工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2014年1月工程正式启动。修缮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采用地方传统做法为主要维修方式,聘请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实施修缮,坚持按原工艺进行施工。在材料补配上,严格做到按原材质补配,采用老料并保证含水率。 在维修时首先对其展现的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其次还注意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修缮过程中采用了很多当地传统工艺,其中包括锤灰脊、竹编夹泥墙、空斗墙、三合土等。 锤灰是四川古建中常见的传统灰浆,是将石灰用细箩筛筛选,加入棉纤维或竹纤维,经手工多次锤打而成。三苏祠建筑群的脊饰均采用这种灰浆。修缮时以修补为主,并严格按照传统做法实施。注意新老材料的结合及新补部分的上灰、收水、压实等过程,使其符合传统标准,达到适合的强度。 三苏祠前后檐墙及内部隔墙多为竹编夹泥墙。竹编墙采用竹片做龙骨,内外表面抹灰而成。这种墙既轻质,又光洁,还透气,在四川地区大量使用。修缮时采用传统工艺进行补配,先将竹制成片,晾干后烟熏去虫,再按照传统竖向编织,然后内外两侧抹草筋灰,灰泥饱满压实,待干后再抹面层细麻刀灰两道。 针对三苏祠歪闪严重的屋脊,尽最大努力地保留。对脊饰的修缮采用分段揭取、修补归安的方式;对结构歪闪,甚至断裂的文物建筑,不用解体的方式,而是采用打牮拨正和局部抽换,这样既保证了文物本体的安全,又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物价值,做到最小干预。 2015年3月18日,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工程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验收通过。专家组认为,三苏祠维修保护工程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文物抢救保护的目的。 陕西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 业主单位:榆林市文物局 勘察设计单位: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 施工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延安中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建安堡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河塔乡建安堡村,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是陕西境内明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编码认定纳入长城保护体系。 建安堡遗址城垣周长1416米,占地面积110400平方米,墙体基本为土墙,少数墙体残存有明代包砖,城内现存城门3座,角楼4座,马面1座,瓮城3座,楼台1座,水井7口。维修前遗址的保存状况不佳,各种病害影响了遗址的结构和外观,部分遗址体出现了坍塌或处于濒临坍塌的状态。 2010年3月,榆林市文物局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保护方案。2011年3月,勘察报告及工程方案设计完成并于4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2013年9月工程开工,开始进行考古工作和工程试验。2014年5月完成考古工作和工程试验,开始保护加固工作。 2014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长城保护维修工作指导意见》对长城保护维修工程提出了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明长城建安堡保护加固工程始终秉承“本体抢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的维修目标,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保持长城的原形制、原结构,优先使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长城保护维修,妥善保护明长城建安堡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沧桑古朴的历史环境风貌。 本工程实施过程中,将考古勘探与工程实验贯穿始终,对于长城保护的工艺、材料及保护措施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试验数据和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按设计文件要求主要采取植被清理、灰土夯筑加固、土坯补砌、裂隙修补、土坯填补、顶面防护等方法进行保护,主要针对稳定性较差的问题进行加固,同时提高其抗雨蚀能力。 工程以传统工艺为主要保护措施,使用原有的建筑材料或与原材料性质接近的材料进行维修。实施过程中与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深入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通过室内试验对遗址本体土样、修复土样及修复土坯的各项化学、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研究,先后开展了土样试验、土坯试验、裂隙注浆试验、锚杆锚固试验等工作,确保维修材料和工艺最大程度符合原材料原工艺。 本次保护维修只针对遗址现存病害和结构稳定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对西城墙、北城墙等结构稳定的墙体只对墙基掏蚀和部分冲沟进行局部维修,尽量减少干预,较好地保持了遗址的原貌,将长城关堡的古朴性与沧桑性完整地展示给社会。对当地百姓正在使用中的东、南城门洞,在考古勘探前提下进行局部复原,既能保障文物和人员安全,又能满足村民使用,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 业主单位:敦煌研究院 勘察设计单位:敦煌研究院 施工单位: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98窟开凿于五代曹议金任节度使时期(914年~935年),位于石窟群南区九层楼以南第一层,洞窟壁画是五代的绘画代表作。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第98窟的壁画和其他底层洞窟一样,产生了起甲、空鼓和酥碱等病害。敦煌研究院自1999年开始98窟的保护研究,主要开展了现状调查及环境监测等工作。2001~2010年对98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价值评估、保护现状调查、环境监测研究、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水盐运移研究、壁画脱盐研究、修复材料筛选等方面的研究。2011年3月,敦煌研究院向国家文物局呈报了《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并获批。 工程在前期的保护研究中,就壁画保存现状地仗、颜料层以及支撑体多方面取样分析研究,分别进行了壁画保存现状调查、制作材料与工艺分析、病害机理研究、保护材料的室内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等。在现状调查中,重点调查了壁画病害类型、面积大小、病害程度及其分类,应用规范了壁画病害的术语和图示,结合壁画价值、保护干预史、环境特征等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对98窟壁画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艺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对壁画病害产生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98窟病害壁画的特点,严格执行了室内实验-补充实验-现场试验-现场补充试验-开工前现场试验-评估-工程实施的程序,确保了材料和工艺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在保护修复工程设计阶段,明确了设计的依据与保护修复原则。在量化每项单项工程各种不同类型病害壁画位置(坐标)、面积、病害程度的基础上,对修复材料、修复工艺及保护对策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对工程时间计划、组织保障等进一步安排筹划。施工主要采用壁画起甲病害加固技术、壁画空鼓病害灌浆及脱盐加固技术、壁画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白色附着物清除工艺对现存的起甲、空鼓、酥碱、污染等病害进行全面的修复加固,并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到壁画的检测和加固效果的评价中。 工程于2013年10月完工,2015年2月通过了由甘肃省文物局组织了专家验收。验收专家一致认为,敦煌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成功解决了壁画存在的病害,坚持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最大兼容”等的文物保护原则,建立了完善的工程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资料完整、翔实、规范,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工程观感良好,工程质量合格。 莫高窟第98窟壁画保护修复工程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长期以来敦煌研究院实施壁画保护修复工程尤其是在敦煌石窟壁画修复中的经验积累,主要表现在:设计、施工对壁画保护理念的准确把握和通力协作,是该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促进了保护程序的不断科学化。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是设计理念与技术措施得以全面贯彻与顺利实现的保障。先试验后实施的原则以及将研究和动态设计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实现信息化施工、优化工程措施的有效途径。翔实、准确的工程档案记录与编写,是对工程全面系统的总结与凝练,可为后期的日常维护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工程实施后的长期监测与日常维护的跟进是巩固保护效果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