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东汉之前遭受破坏的西汉墓葬有相当数量,破坏目的与破坏方式较为多样,体现出相应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与东汉及以后时期对西汉墓葬进行的破坏不同,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西汉王朝统治期间对西汉墓葬的破坏。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既反映出西汉墓葬早期被破坏的内容、内涵,也从一个特殊角度折射出相应的社会内容,对于全面认识西汉墓葬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西汉墓葬、破坏目的与方式、被盗时间 作者简介:刘尊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考古与物质文化研究。(天津 300350) 墓葬是安葬死者的场所,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内涵和表现形式。西汉时期是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地域广,特别是随着厚葬的盛行,较多墓葬体现出规模大、设施多、埋藏丰富等特征。目前,学界关于西汉墓葬被破坏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但多数集中于被盗与防盗等方面,而且涉及时代较多。①相对于东汉及以后时期,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有着其特殊性,其中既有王莽新朝至东汉之前的诸多破坏,也有西汉王朝统治期间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本文拟以文献、考古资料为参考,就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及相关问题作浅显论述,不当之处,以求指正。 一、东汉之前破坏西汉墓葬概况 汉代之前,已有破坏当世或所属朝代墓葬的情况。考古资料中,陕西丰镐遗址内的张家坡西周M157②及新旺西周M1、M2等在西周时即被盗掘③。文献亦载有“宋未亡而东冢掘,齐未亡而庄公冢掘”④,“秦始皇葬于骊山,二世末,天下盗贼掘其墓”⑤。虽然很多西汉墓葬采取了较多保护措施和防盗手段,但仍有很多墓葬遭到破坏,而且很多在东汉之前已遭受破坏。 关于西汉早期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文献中有零星记载。如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昭告天下,指责七国叛军“烧残民家,掘其丘冢,甚为暴虐”。⑥而在汉文帝时,“人有盗高庙坐前玉环,得”。⑦另据成书于西汉早期偏晚阶段的《淮南子·祀论》记载:“天下县官法曰:‘发墓者诛,窃盗者刑。’”⑧说明西汉早期有盗掘墓葬的行为存在,其中亦可能存在破坏西汉墓葬的行为。对比而言,文献中关于西汉中期对西汉墓葬破坏的记载明显增多。如孝武时杨王孙指出:“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⑨可知当时破坏墓葬的情况时有发生。另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⑩就考古资料来看,西汉早中期对西汉墓葬的破坏主要为时代稍晚的墓葬修建墓穴时对时代稍早墓葬的打破。如安徽阜阳双古堆M1、M2的墓主为夫妻二人,M2时代稍早,M1是打破M2封土后建造的,墓主女性。(11)另外,发掘简报或报告中关于西汉早中期墓葬虽有“早期被盗”或“被盗时间较早”等描述,但大致确定在西汉早中期已遭盗掘者还较少见。 西汉晚期至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破坏的事件较之西汉早中期明显增多,文献、考古资料均有反映。汉成帝时,“广盱营表,发人冢墓,断截骸骨,暴扬尸柩”。(12)王莽时,“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13)是常见之事。王莽也对较多西汉墓有所破坏,《论衡·死伪篇》载:“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14)隗嚣起兵反王莽,移檄告郡国称:“(王莽)造起九庙,穷极土作。发冢河东,攻劫丘垅。”(15)其后的农民起义军也不例外,“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16)考古资料中,墓葬打破现象更为常见,相关墓例较多。山东省寿光县三元孙墓地的西汉晚期M155对西汉中期偏晚的M1有所打破。(17)河北内丘张夺墓地(18)、元氏县南程村墓地(19)等中均发现一些时代稍早墓葬的墓坑壁被西汉晚期至东汉之前墓葬局部打破的情况。另有其他破坏,江苏徐州狮子山汉墓在王莽篡政时间段被盗的可能性较大(20),徐州后山汉墓有上下两墓葬,上层墓葬为王莽时期,是破坏西汉早期的下层墓葬后又在其上修葺墓室,较为特殊。(21) 西汉统治日久,墓葬数量众多,较多墓葬遭受破坏。东汉及以后各时期对于西汉墓葬的破坏基本以打破和盗掘为主,这已被众多考古资料所证实。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破坏目的与方式均较东汉及以后时期多样,内涵亦较为丰富。 二、东汉之前破坏西汉墓葬的目的与方式 古代对墓葬的破坏主要是指偷盗、掘挖和损毁等,有的墓葬仅被简单偷盗,有的遭受挖掘,有的则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三者有时相对独立,更多则是共存。从大的方面看,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的破坏亦基本包括这三种情况,而破坏相关墓葬的目的有多种,破坏方式也因目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 大致来看,东汉之前对西汉墓葬破坏的目的与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因经济或相关利益,在扩大对土地占有时形成对墓葬的破坏。衡山王刘赐,“数侵夺人田,坏人冢以为田”(22),破坏墓葬中有一定数量的西汉墓当属正常,而破坏的方式除铲平坟冢(封土)外,也不排除有一些掘挖行为。 2.在修建自身墓葬的过程中形成对其他墓葬的破坏。一是大规模的破坏,这在帝王陵墓修建过程中表现较明显,最突出的代表为汉成帝修建昌陵。刘向在给汉成帝的上疏中称:“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23)二是时代稍晚墓葬修建过程中对时代稍早墓葬的打破,被打破者多为竖穴土坑墓,等级不一,这种打破多是无意的破坏,一般不会对被打破墓葬的墓室等造成损毁或破坏。考古资料反映较为明显,如上文所举诸例。从现有资料看,西汉末至东汉之前的墓葬打破其他时期西汉墓葬的情况较为多见,并常见于有较多墓葬的墓地之中,且存在一些西汉晚期墓葬被打破的现象,这与两汉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可能有一定关系。如河北藁城台西村汉代墓地(24),较多时代稍早西汉墓葬被西汉末期墓葬打破,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西汉晚期墓葬。 3.通过对某些墓葬的破坏以达到相关政治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被破坏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汉书》载:哀帝崩后王莽秉政,其认为傅昭仪陵“冢高与元帝山齐”,为达到加强王氏权力之目的,奏请将傅昭仪冢夷平,“谒者护既发傅太后冢,崩压杀数百人;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开傅太后棺,臭闻数里。……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凡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丁姬故冢,二旬间皆平。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25)地皇四年(23年),王莽又“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勿使民复思也。’又以墨洿色其周垣”。(26)从考古资料看,被破坏墓葬遭损毁严重,无再利用。汉元帝渭陵东北360米处为傅昭仪陵,经调查,封土无存,所在位置仅为一高出周围地面2米-3米的土台。(27)山东省定陶灵圣湖定陶王及王后墓附近的力本屯汉墓(M1)为大型券顶石室墓,1999年清理发掘。(28)该墓椁室石壁爆裂,剥落严重,石缝中留有火烧烟熏的痕迹,推测为定陶恭王妃丁姬的墓葬。(29)二者与上文所述王莽破坏傅昭仪陵、丁姬墓的记载基本相符。 4.对时代早的墓葬掘挖后,利用原墓穴进行再葬,即破坏者对原墓葬内的葬具及陪葬设施、物品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后,又利用原墓圹重新砌建墓室,安葬自己及家属。该类破坏方式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能与复仇、占风水或厌气破势等有关。墓例极少,典型的墓葬为江苏徐州后山汉墓。该墓为徐州及周边地区在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石坑竖穴墓,位于小山头顶部,相对独立。与一般土坑圹墓被打破不同,时代稍晚者若在其处修建墓葬,开挖后现出墓圹四壁即可知为一座墓葬,下挖之后出现葬具等则更明显。但该墓的后期葬者不仅对早期葬者的葬具及陪葬设施、物品等进行了破坏和盗取,在原墓穴留有早期葬者的骨骸、一些扰乱后的陪葬品及较多的殓葬玉片等,且破坏后又在原墓底之上一定距离重新砌建石椁,葬夫妻二人。根据墓室形制及陪葬品等来看,下层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早期,墓主是刘氏宗室成员,上层墓葬的时代为新莽时期,葬有地方中级官吏夫妻二人。类似现象在东汉末至魏晋时期较为常见,出现较多的是直接利用画像石室墓,或部分利用画像石室墓,部分使用其他画像石的再葬画像石墓(30),如江苏徐州地区的大庙晋墓(31)、贾汪佛山画像石墓(32)等,这与东汉时期的较多画像石墓修建较坚固,加之墓外祠堂或墓室内的画像石作为墓葬建材便于移动等有关。但此时的再葬者基本将原墓葬清扫干净后再葬,与徐州后山西汉墓有所不同,这与原墓的形制有关,而目的不同应是形成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5.墓葬进行类似公开的掘挖以求财物或珍宝,与偷盗或盗掘的性质不同。主持挖掘者多为地方诸侯或高级贵族地主等,他们利用自身权力对西汉墓葬进行破坏,广川王刘去即是一例。《西京杂记》载,刘去“好聚亡赖少年,游猎毕弋无度,国内冢藏,一皆发掘。……所发掘冢墓不可胜数。”其中,“袁盎冢,以瓦为棺椁,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33) 6.对墓葬进行盗掘,针对墓葬设施或墓内的物品,主要是墓内的埋藏之物。文献记载汉武帝死后不久,有玉器等被盗出(34),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男子忠等发长陵傅夫人冢”。(35)又有三种表现。一是盗掘相关设施内的物品,如盗高庙坐前玉环、盗发孝文园瘗钱等,另有较多墓葬封土外的陪葬坑也被盗掘。二是以盗取墓葬内物品为目的,并在盗掘过程中对墓葬的封土、填土、葬具及相关设施有针对性的损毁,部分墓主的骨骼也因盗掘发生位移。上文所述徐州狮子山汉墓,时代为西汉早期,封土中有盗洞,塞石被砸毁或拉出甬道,相关设施如墓室封门等损毁严重,较多陪葬品被盗走,镶玉漆棺被拆散且位置移动,墓主骨骼亦分布于不同室内。三是在第二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还有其他附带性破坏,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最常见的为火烧,致使墓室等被焚严重,一些墓主骨骼被烧成碎块,填土变成红烧土,石块被烧流。从考古资料看,多数墓葬被盗后即遭火烧。 7.战争过程中对墓葬进行掘挖和破坏。上文所举七国之乱时叛军掘民丘冢为例证之一。另有赤眉军,“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36)地皇四年(23年),更始“众兵发掘莽妻子父祖冢,烧其棺椁及九庙、明堂、辟雍,火照城中”。(37)战争中对墓葬的破坏存在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可能有一定的偶发性,但更多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攫取墓内财物,另一方面则有较多的政治含义。更始军破坏王莽妻子父祖冢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政治需要,同时也含有相应的报复动机。 8.墓外设施或相关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济南腊山汉墓的一个盗洞时代较早,盗洞内填充大量云纹瓦当、绳纹板瓦和筒瓦、带花纹的铺地砖等,说明墓葬周围原有相关建筑,而这些建筑材料也是墓葬被盗后被用来填埋盗洞的。(38)墓外设施或相关建筑还存在常年失修的损坏及一些人为或其他有目的拆毁等。 (责任编辑:admin) |